。她答过之后就照了指点去挑水。太阳照得她眼花,她便眯着眼,很挑剔地打量着这庄子,一悠一悠地往井沿去了。井沿上站了个人在提水,她就赶了那人叫大哥,将人脸叫红了,她则笑嘻嘻的。慢慢放下桶去,左右一划,只听哗的一声,一桶水蓄满了。好一手绝活!那人暗暗叹道。她换着手一点一点拉上来,又放另一只桶。有雀子在天上喳喳地叫,家家屋顶上升起了炊烟。她蹲在桶边上,用手掬一捧水喝喝,直凉到心里。她擦擦嘴在心里说声:好水!这时候,她看见了井底里自己的影子。那井筒是笔陡笔陡,直深到地底。她的影子在地底深处,活灵活现的。一努嘴,一皱鼻,都映得清清楚楚。在她后面,是很高很远的蓝天。她直愣愣地望着井底下的自己,又想哭,又想笑。她对自己说“喂”声音就轻轻地在井壁上碰出回声。“你这是在哪呀?”她在心里问道,就好像有回声从井下传上来:“你这是在哪呀!”她静静地望了半天,才叹了口气,直起身子,慢慢地将一挑水挑了回去。下午,她就跟了去锄地了。大家早知她是从大杨庄过来的,就向她打听大杨庄的事。问她大杨庄五十四代子孙是真传还是后续的,那老爷爷实有其人还是杜撰的。她有问必答,不知道的则说不知道。人们又问她下放多久了,夸她农活做得好,人也长得俊,她便做出很谦虚的样子,心里却说:老娘们真烦人!大家看她这么好性子,就加倍地问她,街上的人是怎么度日,吃什么饭食,睡什么样的床,婚丧嫁娶的排场和乡里有何区别。到了收工,李小琴和人们一同回到庄上,关上门,一头扎到床上,再也不想动弹了。窗外传来小孩噢噢噢的乱叫,不知叫个什么。叫着叫着,天就红了,她又听见有人在拍她的门。见她烟囱没冒烟,就来叫她去家吃饭。她闭上眼睛假装睡了,那人敲了一阵便走了。等她慢慢地睁开眼睛,屋里已经黑了,一滴眼泪从她的眼角慢慢地流下,她想:我从此就在这地方了。心里静静的,却没有半点悲哀。她又想:人活着,算个什么事呢?窗外的孩子唱着歌儿走了。她双手枕着头,躺在被垛上,一只脚搁床上,一只脚垂着地。也不知过了多久,又有人来拍她的门,叫她去牛房记工。她这才懒懒地起来,拿了工分本走到前边牛房。牛房里点了一盏灯,墙根的黑影地里蹲了一圈人,默默的。她便也蹲在了一个奶孩子的女人旁边。女人大敞了怀,困乏地半垂了眼皮,孩子吸着一个奶头,枯黄的小手抓着另一个。她望了那小孩的腮帮一鼓一鼓,断然想道:人活着,是没有一点意思的。牛在槽前反刍,岗下大路上隐约传来大车的辘辘声。
从此,李小琴便在小岗上呆下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转眼,麦收了,再转眼,麦收完了。李小琴将镰刀往墙角一扔,背起粪箕子下地收红芋了。红芋收到场上,再分到各家各户,然后,早早晚晚地都开始切红芋片。刀切剁板的叮叮当当声,彻夜地响着。小孩子就拿一枚大针,穿一根长线,将芋干片一片一片穿起,挂在树上、檐下,日里晒,夜里收。
这天夜里,李小琴点了灯,坐在板凳上用菜刀切红芋。她将刀磨得飞快,刀起刀落,就是一摞厚薄均匀的红芋片。屋里散发着红芋发酵的夹了霉味的酸甜气。她分开双腿,两只穿了搭绊布鞋的脚伸出远远的,腿间地上搁了一块大木头疙瘩,身边点一盏小油灯,一边听话匣子里唱歌。后来,话匣子唱完了,没动静了,她的手也切酸了。她活动活动手腕,决定将这些切下的全部穿起再上床睡觉。便找了针和线,开始穿红芋片。窗外岗下,大路上正过着车队,大车辚辚,久久不断。她微微有些困倦,身上懒懒的,手却飞快地动作,一眨眼就穿成了长长的一串。她有些愉快地想:做个乡里人有什么了不得的。水塘边有青蛙呱呱地叫,树被风吹得沙啦啦响,有枣子噗噗地落了地。忽然,她听见门响了一下,不由得一惊,叫道:“谁!”没有回声。她屏息听了一会儿,自语道:“是风。”这时,她才发现并没有插门,就站起身去插门。不料,门又响了一下,她猛地上前拉开门,门外月光亮堂堂的,什么也没有。她自语道:“又是风!”便要关门。可是门却叫什么顶住了,非但关不上,还慢慢地推开了,门口站着鬼似的一个杨绪国。本来就是个刀条脸,这会儿只剩二指阔了,背驼成了罗锅,眼睛忽闪忽闪地不安定,恍恍惚惚的,推开门就要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