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一打到锦州,关东军司令白川义则,由旅顺接踵而至,开门见山地要求郭松龄承认日本跟张作霖所订的各种条约;以不干涉郭军行动作为交换条件。
其实,张作霖如果真的跟日本订了什么条约,又何愁郭松龄将来不承认?白川义则的要求,根本就是上海人所说的”噱头”原来”老帅”应付日本人有一套特殊的手法,不论是南满铁路总裁、关东军司令、沈阳特务机关长,或者东京来的官员,提出什么要求,他总是满口”好,好!”倘或要签署什么文件,他就会拍桌子跟部下发脾气,”妈拉巴子,也不知道老子不识字?”部下便很婉转地向日本人解释:“老帅不识字,你要他看文件签字,他认为你故意跟他开玩笑。反正说了就算,这里就凭老帅一句话。”
“老帅”真的不识字?不是;不过识得不多。他不但识字,还会写字;内部命令,以他亲笔”张作霖”三字为凭。只是以不识字来逃避承诺的责任而已。
当时日本最希望的是,在满蒙新造5条铁路,其中敦化至图们江的敦图路,祈求尤为殷切;因为这条路是吉林至会宁的最后一段,如果接通,长春经大连至大阪的航程,可以利用韩国的清津港转驳,节省35小时;而且内陆运输,远比海上来得安全。白川义则打算着郭松龄如愿作这笔交易,首先就要这条路的建筑权;那知郭松龄一口拒绝;对于张作霖私人与日本所订的条约,概不承认。
白川碰了个钉子,拂袖而去。第二天就送来一个照会,郭、张两车不得在南满铁道20里以内交战,郭松龄置之不理,白川又送来第二个照会,郭军不得通过南满铁路。
南满铁路自大连至长春,经沈阳由南往北,穿城而过,京奉铁路则为东西方向,两路交叉之处,名为老道口,奉军两次入关,都能通行无阻,何以郭军突遭平视?
这当然不能不据理力驳,郭松龄除了覆照白川以外,密电驻京的郭大鸣,要他请前任外交总处长王正廷代向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交涉,芳泽表示,倘使奉军败退,通过南满路,郭军跟踪追击,应该不会有问题。有此保证,郭松龄越觉得在军事上有把握了。
事实上,”有把握”的时机已经消失了,如果郭松龄准备充分,不在锦州停留,一鼓作品设法渡过大凌河,直起沈阳,真可以活捉”老帅”——张作霖已经打算下野了,就因为有白川义则那两个照会,如黑夜荒郊迷路时,突然发现遥灯一点,信心勇气都恢复了。
这时一班”老弟兄”们,张作相、吴俊升、万福麟、张明九、张景惠、汤玉麟、于蹵E山等等,都在沈阳跟”老帅”共患难。当然也有人出主意,请日本人帮忙,必可转危为安,但张作霖好面子,觉得自己”闹家务”请外人来干预,颜面何存?
就算打败郭松龄,保住了地位,也是大损威信,以后再没有”说句话就算”的权威。而况日本人必然提出苛刻的交换条件,许既不可,不许则徒然结怨,益发增加处境的困难。
但是,日本人自己示惠,情形自然不一样。共患难的一班”老弟兄”也觉得,老帅的”这一宝”未必就输,所以当张作霖在一次会议席上表示,能抵抗就抵抗,不能抵抗就放弃奉天,请大家亦作一预备时,吴俊升站起来说话了。
他是大舌头,口才又不好;加以激动的缘故,越发结结巴巴地说不清楚。好半天才弄明白他的意思,他要自己带兵去打”郭鬼子”劝”老帅千万不能离开奉天一步,一离开人心就散了。”又说:“那时候东三省的天下,不是郭鬼子的,就是日本鬼子的。”
最后这句话,却使得张作霖悚然动容。东三省天下如果是”郭鬼子”的,不过自己一时面子难看,总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倘或日本人乘机得势,那就太不能令人甘心,也太对不起东三省的百姓了。
因此,他答应吴俊升,绝不离开奉天。但是,吴俊升能调动多少人马;关东军帮忙到如何程度;以及躲着不敢见他面的张学良,能不能策动郭松龄所控制的部队”反倒戈”或者拉回多少人来?一无把握,每天除了大骂张学良”误交匪类”以外,什么办法也拿不出来。
一天晚上,侍从来报,日本在沈阳的特务机关长菊池少将来访。于是在小客厅中延见,菊池是穿的便衣,操着一口很纯熟的北京话说,他是代表关东军司令,来向”老帅”表达慰问之意。接着,进一步表示,关东军尊重”老帅”的地位,也佩服”老帅”的为人,愿助一臂之力,稍抒叛军兵临城下之忧。
最使得张作霖心动的是,菊池居然这样说:“关东军愿意为老帅效力,完全出于道义,也是希望东三省局面安定,绝没有任何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