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九期,《现文》遭到一次经济危机。我拿去放
利贷的那家伸铁厂倒掉了。《现文》基金去掉一半,这一急,非同小可。那一段时期我天天如同
锅上的蚂蚁,五内如焚。数目虽小,但是我那时是一个
无分文的学生,同学们更不济事。父母亲的烦事多,哪里还敢去扰他们。我跑到伸铁厂好几次,也夹在债权人里跟铁厂索债。别人拿回钱没有我不知
,我那张借据一直存了好几年。有时候拿
来对着发呆,心里想:这个铁厂真可恶,这笔文化钱也好意思吞掉。但杂志总还是要办下去的。幸亏我们认识了当时驻台的
国新闻
长麦卡瑟(RichardMaCarthy)先生。他是有心人,
文学,知
我们的困境,便答应买两期《现文》。于是第十、第十一期又在风雨飘摇中诞生了。同时《现文》男生也
了营,编务的重担便落到了《现文》女将们
上。《现文》女将,巾帼英雄,欧
坐镇台大,当助教,独当一面。陈若曦在外
事,仍旧办她的外
。我们的学弟们,郑恒雄、杜国清、王祯和也正式加盟,变成《现文》的第二代。我在军营里无法帮忙,只有稿援,在那样
张的生活里,居然凑
了两篇小说来:《寂寞的十七岁》和《毕业》(后改为《那晚的月光》),那是拼命挤
来的。等到女将们
国,朝中无大臣,《现文》的人事危机又到了。十五期半年
不来,形势岌岌可危。一直到我们受训完毕,
国留
,《现文》的形成期终于结束,改为季刊,迈
了一个新的纪元。
我临国,将《现文》郑重托付给余光中、何欣、姚一苇三位先生。余、何一向与《现文》渊源甚
,姚先生则是生力军,对《现文》功不可灭,值得大书特书。除了自己撰稿——他那本有名的《艺术的奥秘》便是一篇篇在《现文》上
现的——又拉
许多优秀作家的文稿来:如陈映真、施叔青、李昂等等。有了这三位再加上《现文》第二代,编辑危机,算是解决。至于财源,
国后,便由我一个人支撑。家里给我一笔学费,我自己则在
荷华大学申请到全年奖学金。于是我便把学费挪
一
分来,每月寄回一张支票,化
白纸黑字。在国外,最牵
挂肚的就是这本东西,魂牵梦萦,不足形容:稿
齐了没有?有没有拉到好小说?会不会脱期?印刷费够不够?整天都在盘算这些事。
在
国,心在台湾,就是为了它。这段期间,《现文》开始起飞,渐趋成熟。一方面是《现文》基本作家本
的成长,另一方面是余、何、姚三位在编辑方面,改
内容,提
了创作
准。这个时间,佳作真多。据咪咪(余光中太太)说,三位太太也动手帮忙,写封
、送杂志。《现文》第二代杜国清他们骑脚踏车,奔跑印刷厂,大家
劲十足。我在
荷华每次接到台北寄来的《现文》,就兴奋得通夜难眠,恨不得一
气全本看完。看到陈映真的小说,心里有说不
的
动,又难过。《
虎》的作者是谁,我打听。原来是一个还在中学念书的小姑娘,我很诧异。施叔青初执笔便气宇不凡,日后果然自成
虽然稿源困难,财源有限,一年六期《现文》双月刊居然一本本都
期
来了。周年纪念的时候,还在我家开了一个盛大庆祝会。除了文艺界的朋友,又请了五月画会的画家们。像顾福生、庄、韩湘宁都替《现文》设计过封面,画过
画。张心漪老师、殷张兰熙女士也来捧场,大家真是
兴的,对《现文》的前途充满信心。而我们那时也快毕业了,大家回顾,都觉得大学四年太快,有虚度之
。对我个人来说,大学生活最有意义的事,当然就是创办了这本赔钱杂志。家中父母亲倒很支持,以为“以文会友”确实,我办这本杂志,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结识了一批文友,使得我的生活及见识都丰富了许多。
去。隔几天,我就跑到衡街重庆南路一带去,逛逛那些杂志摊。“有《现代文学》吗?”我手里抓着一本《今日世界》或者《拾穗》一面
翻装作漫不经心的问
。许多摊贩直摇
,没听过这本东西。有些想了一会儿,却从一大叠的杂志下面
一本《现代文学》来,封面已经灰尘扑扑,给别的畅销杂志压得黯然失
。“要不要?”摊贩问我。我不忍再看下去,赶快走开。也有意外:“现代文学吗?卖光了。”于是我便笑了,问
:“这本杂志那么畅销吗?什么人买?”“都是学生吧。”我
到很满足,居然还有学生肯
钱买《现代文学》,快
去办第二期。第一期结算下来,只卖
去六、七百本,钱是赔掉了,但士气甚
,因为我们至少还有几百个读者。其实《现文》销路一直没超过一千本,总是赔钱的。因此摊贩们不甚
迎,摆在不起
的地方。可是有一位卖杂志的,却是《现文》的知音,那就是孤独国主诗人周梦蝶先生,他在武昌街的那个摊位上常常挂满了《现代文学》,我们卖不掉的旧杂志,送给他,他总替我们摆
来。有时经过武昌街,看见红红绿绿的《现文》
踞在孤独国的王座上,心里又
动、又骄傲。我的朋友女诗人淡莹说,她是在周梦蝶那里买到整
《现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