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把她的联系方式给我留一下,回去再替我请一请她。
叶天闻把杜小春的电话告诉了他。
李铁松要挽留叶天闻吃饭。叶天闻说不吃。李铁松却拉了不放,而且幽默地说,不吃饭这样的真话我就不信,哪有人不吃饭的。如果你说吃,这样的假话我倒相信,因为人都是要吃饭的。
叶天闻还是坚持不吃,然后叫司机开车直接回了学校。
今天的事,又可以算做一次碰壁。对于他苦苦追求的学术,也似乎成了他碰壁伤心的工具。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李铁松的嘴脸仍然在叶天闻的脑子里不散。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点落伍,严肃的学术是不是真的不能上电视,是不是真的就没有听众。叹一口气,叶天闻转念又想,李铁松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李铁松这样的人常年面对市场搞节目,什么东西老百姓喜欢什么东西老百姓不喜欢,他们是有发言权的,而且他说的要把学术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确实也是普及科学的一个办法。比如他对易中天于丹走红的分析,越是细想,越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叶天闻又有点后悔,后悔刚才不该太强调自己的学术,轻易就拒绝了人家的好意。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合作一次呢。合作一次,不仅可以看看他们到底怎么搞,学习一点新鲜的东西,而且合作成功了,倒不失为一条普及学术成名成功的捷径。
过几天就要下乡去搞新农村建设调研。要充分利用这次调研的机会,扎扎实实在基层跑跑,多掌握一些现实的素材,然后写一本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科学的著作。如果把这部著作和他前面写的几本比,不但要通俗要有实例,还确实应该加入文学的要素,让书同时具备认识、审美、教育、娱乐和宣传的作用。看来,不这样做真的不行。现在是个大众消费时代,大众不接受你,你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前几本书卖不动,原因当然就在这里。叶天闻的心里不由得又燃起了希望。就在前不久,他还发誓再不出书。因为每本书满怀希望写出来,结果却是不但满怀失望,而且让他伤透了心,也饱受屈辱。去年那本书写出来后,他理智地把计划中的印两千册减少到了八百册,但书卖到现在,还有四百册放在家里。连同前几本,堆在家里的书已经有上万册,整个家都成了书库,来了客人就让他脸红。只能把书作为教材推销给学生。但书刚发到学生手里,教材科的就找上门来,说学生已经告到了学校,说他乱售自己的书赚学生的钱。教材科长是个老科长,他说这种事本来该由学校领导出面,但领导都不好意思出面,最后把这种得罪人的差事推到了他的头上。最后科长满怀同情与怜悯地说我觉得你也不困难,何必辛辛苦苦写出来再辛辛苦苦卖出去,与其这么辛苦地倒腾,还不如贩卖点蔬菜推销点紧俏商品。他当时就想哭。妈妈的,神圣的学术竟然让人如此糟蹋,竟然让人当成了小商小贩。本来是心血的结晶沉甸甸的成果,但书堆在那里,却成了耻辱,看一眼,心里就烦乱,脸上就发烧,就像裤子破了露出了屁股,也像大姑娘突然生出了孩子,而且生出的是一个怪胎。现在看来,学术著作确实也应该商品化,只有卖得多,你才有成就感,你才能被别人认可,你的学术才有价值。他觉得学术著作加点文学的东西也不难。先把学术的大致观点写出来,然后再往里填生活素材,填故事,填人物,填矛盾冲突,填俗语笑话。如果有必要,再请教一下写小说的作家,把爱情婚外情甚至暴力故事也写进去,越热闹越好。
还没回到学校,系办公室又打来了电话,说学校下午开中层干部大会,要他去参加。叶天闻不耐烦地说,以后这种大会再不要通知我,让他们去参加一下就行了。
刚挂了电话,学校人事处长又给他打来了电话,说学校上午开会做出了一个决定,决定以后不论什么岗位进人,都要硕士以上学历才行,而本科毕业生不论什么情况,以后一个也不能留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