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一见书本就头疼,听过易中天的讲座后,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开始接触《品三国》和其他历史读物,网瘾也随之小了不少,难道不是功德无量的事么?
不过在肯定易中天价值的同时,也应该有所警惕。凡事都有两重性,易中天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功不可没,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就像药物可以治病,又会有毒副作用,伤害肌体。前面说过,易中天并非学术超男,不像超女纯属媒体炒作之物,大家嘴上说说,哈哈一乐,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易中天的讲座文化含量较高,影响自然久远,不可等闲视之。三国是个很特殊的时代,前朝土崩瓦解,新的大一统政权没有形成,只要胆子足够大,就可拉十几个人,扛七八条枪,占山为王,落草为寇,狠狠干他一场,反正武警和公安早躲得不知去向,不会出面干预。若像曹刘孙诸位,想把动静弄大,光有胆子还不行,还得有脑瓜子,该使阴招使阴招,该出损招出损招,该耍伎俩耍伎俩,不是先出其手,就是后发制人,反正自己不能吃亏。说得好听这是权谋,说得直白是善于搞路子,而且搞了你,还叫你不知是怎么回事。就是过后明白过来,也无可奈何,吱声不得。大家仔细想想,三国里的人物不正是这么些鸟人,三国里的故事不正是这么些烂事么?恕我说得不客气,观众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除了以上我说的种种原因外,也与我们对这些鸟人烂事太感兴趣不无关系。大家为什么津津乐道三国及历代帝王将相的尔虞我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想回避还不怎么好回避。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什么历史照见什么现实,什么现实折射出什么历史。除了吃历史饭的专家学者,我相信一般人读历史并不真地读古人旧事,潜意识里都是在读今人今事。如果我们身边的现实不是太像三国,我们还会对那个时代的鸟人烂事那么难以割舍吗?是不是我们自己就是三国里面的鸟人,正在干着三国里面的烂事?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诘问,照你的意思,干脆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类玩意儿一把火烧掉算了,省得大家耳根清静。三国书当然不能烧掉,这不是三国书的过错。我文化水平低,读不懂《三国志》,《三国演义》还是勉强能看明白的。我个人理解,《三国演义》尽管极尽渲染之能事,对魏蜀吴三国的权谋之争进行了全方位铺排和描述,通篇都是打打闹闹,吵吵叫叫,哭哭笑笑,整体上却不乏悲剧意识。这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演义的后半部分。只是中国人天性喜欢喜剧,不喜欢悲剧,习惯于大团圆结局,在意的只是演义前半部分的纷争权谋,尔虞我诈,对后半部分的故事也就不怎么感兴趣,对其悲剧意义也容易忽略。我也是弄小说的,知道小说的重心往往在后半部分,作家最要表达的东西也会留到后面交给读者。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有没有这个意图,我没研究过,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悲剧意识在演义的后半部分确实得到了非常充分表达,这从演义越往后越低沉悲凉的气氛,就可体会得出来。那么三国悲剧意识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以为非常简单,就是不管你多么聪明,多么狡诈,多么能干,多么强大,多么不可一世,多么热闹风光,最后都无一例外会淹没在历史的烟尘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