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过的。几乎写了满满一本,我从后往前翻,直翻到第一页,惯让这本本
合上,但我却猛地再翻开。因为刚才一眨
间,我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重新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行的几个字,我的眉就不由皱了起来。
2001/03/12
而冯立德的沉默,始于一个名叫所罗门王的网友的一个问题。
上午9时整发掘工作开始。本省及来自北京、上海、济南、郑州等全国各地的近百家新闻媒都将镜
对准了这一著名佛塔的地
。
游手好闲地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涯,又不是新闻系毕业的我,竟然被这家沪上知名的报社录取了,实在令我有些意外。应聘前我并未存多少希望,毕竟这里相传是复旦帮的天下,不是复旦新闻系毕业想在这里的新闻留下,除非才华
众就要有关系。也许这也算是际遇吧,无论如何,我现在已经是一个记者了。
冯立德,今年四十八岁,壮年。国内考古界后起之秀,主持过多项重大考古,比如今年三月杭州的雷峰塔地考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揭开千年地之谜
以下是这篇手记的全文,现在我确信全文登不会有什么版权上的问题,而这篇手记也绝对有让人一
气读下去的
引力。
,如果这本本没有用过的话,就不客气地留下自用了。
3月11日凌晨,杭州的夕照山格外的不平静。千年雷峰塔的地内珍藏了些什么?一个尘封了千年的悬念正待揭开。
千年地终于
手可及了,但覆盖在地
的石板却有着千年
龄,从任何一边开启都有令市侩碎裂的危险,于是专家决定先将石板原先裂开的小块撬走,然后再整块扳起。
然而,当我上到冯立德的个人网页,去搜索更多我想要的信息时,却发现了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
我人
专访的习惯,是事先多搜集一些此人的信息,然后选择一个切
。而采访冯立德,切
无疑是几个月前他刚主持过的雷峰塔地
考古。
问题时这样的:冯教授,听说您在3月11日晚上并未回营地睡觉,请问您在哪里,在现场考古吗?
吴越地经历了1000多年的岁月风霜。据测地
距塔首层地面2。6米,地
用一块方形石板密封,石板上则压着一块750公斤的
石。今天吊起
石用的是最原始的办法:铁链加绳索。在链条相击的金鸣声中,沉睡千年的的
石慢慢醒转,随着
石缓缓上升,夕照山红土
夯实着的地
开
了。
不过这样一个标题,足够让我看下去了。
冯立德的回答是晚上回市区看一位朋友。之后,他就开始了完全的沉默。
可是当我搜索与今年3月雷峰塔这次颇为成功的考古有关的问答时,却发现问答之间不成比例,似乎在初期,冯立德很乐于回答网友关于雷峰塔的问题,没过多久他却完全中止了此类问题的回答。
那多手记之失落的一夜
畅的文字,玄奇的故事,以及心中越来越大的疑惑,就让我站在衣橱边,一
气把这篇不到一万字的手记看完。等到我终于抬起
的时候,脖
已经酸得不行了。
11时18分,石板被成功开启。千年的面纱终于撩起,一锈迹斑斑的铁函和一尊佛像现在众人面前,使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兴奋。但是,由于地
已被
浸泡过,埋在地下的文
位置混
,陷于淤泥无法搬动。人们遗憾地无法当场滞销,这
藏了千年的铁函里究竟装了些什么。
由于里所有的条线都已经满员了(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没有条线可分还要招人),我是没有固定的新闻线索来源的,我成了个游
者。只要有突发事件,或是重大事件,都归我报导,千斤重担压在
,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不过,我那多多姿多彩的记者生涯,也由此而始。
“那多手记之失落的一夜”
浙江日报
三天后,北京。
冯立德的个人网页有个很他行当的名字:千古之门。这个“千古之门”在业内还算是个小有名气的网站,因为上面不仅有冯立德最新的学术论文,还有一个异常活跃的考古BBS,作为版主,冯立德经常会在BBS上回答众多考古
好者提
的各
问题,使得这里的人气越来越
。
我在冯立德
如果在网上用GOOGLE搜“那多”会搜到一大堆类似“那多好啊”之类的词,因为这两个字在人名之外,还有太多的搭方式,所以我这时虽然有些意外,但也没有太惊讶,不过翻开来再看一
这一
的好奇心,还是有的。
相信看到这里,许多人回非常惊讶。老实说我当时反倒没有太惊讶的觉,因为我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写那多手记,所以看到这个标题,除了对那多这两个字
到以外,并没有其它的
觉。
我在笔记本上记了一笔,也许在采访中用得着。
建党八十周年就将临近,作为沪上的主媒
,
据惯例和上面的要求,我们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任务报导。我这次被派到的任务,是去
一篇冯立德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