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的旗啊?"
"那时候住那儿的,谁不知那面旗
啊。"
听说,在来闸北以前,孙家四兄弟坐着车扛着大旗,已经开遍了好些地方,连租界都不知给使了什么手段,就这么竖着面怪旗开了个遍。终于还是开到了闸北来。
杨铁指了指旁边的房门:"那旗可大了,比这门板都大,风一
,猎猎地响啊。"
竟然是一九三九年才搬去的,大概就居委会的角度来看,这已经可以算是最老的居民之一了,可我想知
的,是一九三七年日军轰炸时就在"三层楼"里的居民啊。
"不是不是,我是三九年搬去住的,三七年那场轰炸可没碰上,不过炸完我还上那儿去看过,是
奇怪的。"
"哪国人?"杨铁笑了:"中国人呗。"
"你不会以为我那时就住了三层楼里吧?"
"那面旗是哪国的国旗啊?"虽然已经暗暗觉得那外国旗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我还是这样问了。
"不过也难怪,一开始我们都当他们是外国人,可后来,他们一京片
说得比谁都利索,接
多了,才知
他们家代代
发都有
黄,
珠的颜
也不是黑的,大概不知祖上哪代是胡人吧。"
"唉呀,真是幸运啊,我还记得当年日本飞机来的时候,一大片,飞得真低啊,轰轰的声音,那时觉得都完了,躲在屋里不敢去。"杨铁说起当年的事,并没有什么忌讳。
两室一厅的屋,老人和
女一起住,
女白天上班,好不容易有个年轻人跑上门来聊天,老人显得相当开心。
"您知旗
的事?"我有一
柳暗
明又一村的
觉。
"这么说来,他们那时候在楼里把旗又亮
来了。"杨铁自言自语地说着,他仿佛已经陷
对往事的回忆中去了,只是那回忆看起来,并非那么
好。
杨铁看上去比张轻和苏逸才都苍老得多,神
也并不算很好。
"一面旗,怎么会起这么大的作用?"我问
了心中的疑惑。
这到底是面什么旗?
"这么大的旗啊,那旗杆也短不了,举着这面旗在街上走,可算是招摇了。"我一边说,一边在心里盘算着,一整天举这样的大旗,得需要多么惊人的臂力和耐力。
从杨老刚才的说话中,我已经知所谓的外国人并不存在,所谓的外国旗也只有一面,就是这面旗,从"三层楼"上升了
去,竟保住了整片区域?
"怎么,这还不招摇,要是现在有人举这么大面旗在街上走,围观的人都能把路给堵了。"我说。
"啊,难不是吗?"我意外地问。
"外国旗?"
"你认识他们?"
又是一个我完全没想到的答案。
"那是你没见过那旗。"杨铁长长叹了气,用他那沙哑的声音,说起那段尘封数十年的记忆。
"中国人?"看来杨铁很熟悉那旗和旗的主人,可难那本图册上的资料有错?
"那可不知了,当时上海租界里飘的那些旗,我们都认识,可这旗
没见过。"
"旗,你说外国旗,他们把那面旗升去了?"
我正在想这老人是不是人老了记也差,杨铁却似乎反应了过来。
"哎,看来是我搞错了,本来还想问您老外国旗的事情呢。"我心里郁闷,可来一次总也不能就这么回去吧,想想问些别的。
年的奇迹,又给他看了扫描的照片,他显得非常兴奋。他认同了我对报的切
,一定要把当年的奇迹细节还原
来。看来他还算是有
光的。
"周围?我们那一片都没炸啊?"杨铁奇怪地问我。
"你看我现在这骨差了,
门
于是,坐着地铁二号线,我来到了杨铁的家里。
"我看了本资料书,上面这么写的。"
杨铁的面容忽然呆滞了一下,他腮帮上的抖动起来。
"那拿旗的是哪国人?"这个问题刚问
我就在心里暗骂自己笨,杨铁当时又不在,他哪会知
是谁把旗
亮
来的。
当时,闸北那一片的老百姓,只知孙家四兄弟说一
京片
,却不知
他们到底是哪里人,从哪里来。只知
有一天,他们坐在一辆无
小轿车上,慢慢地从闸北开过。而车上的四兄弟中,一个
格惊人魁梧,明显比其他三人壮
一大截的汉
,站在车里,双手
举着一面大旗。后来,杨铁才知
,那就是孙三爷。他不知
孙三爷到底叫什么名字,但却听说,孙三爷曾经是孙殿英手下的副师长,大家都姓孙,也不知有没有亲戚关系。
杨铁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人老了,说话颠三倒四的,不好意思啊。他们就是造三层楼的人,孙家的四兄弟。"
"招摇?"杨铁脸上的神情变得十分古怪,缓缓摇了摇。
"是啊,听说楼里有人升了外国旗去,所以日寇看见就没炸。"我顺
回答。
我跟他说,两位采访对象都很远,而这个报又会
得比较大,所以可能这一两天里搞不
来。本来我的意思是想让他给我派采访车,没想到他拍着我的肩膀说:那多你不用
时间,只要把报
透,不
是一个星期还是两个星期都行,这个月你不用担心工作量,把这个报
搞
来,稿费奖金不是问题。
"可为什么没炸这片房呢?周围的房
可都遭了殃啊。"
说也奇怪,车开到了闸北,没像在其他地方那样一穿而过,反倒在闸北大街小路地依次开了起来。就这么过了几天,忽然有一天开始四兄弟不开车了,扛着大旗满大街地走起来。
"那旗,难怪,难怪。"杨铁
着
,
中闪着莫名的神
。
孙殿英?听到这个名字我心中一懔。那个掘了慈喜太后墓的军阀孙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