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3
于我而言,还是喜那些单
的,更接近野生状态的品
。
再补充一,和蜡梅一样,梅经过广泛培育,已经有了众多的难以一一辩识的品
。枝形、
朵的颜
、
朵的单
或复
,复
的复杂程度,都是辨识特征。
还是回到朗一些的唐宋,陆游的《咏梅
》引起我的兴趣:
也不甚喜。这缘故却也简单。中国诗歌,言志,抒情,有所描述,也是起兴,为了意在言外。写的是这个,要说得却是那个。写
,但
是什么样
并不真正关心,不过是用
作个引
。今天以观察植
之
的心情来打量这些诗,就发现这是个问题。单说咏梅诗吧,好像说的是梅
,其实并不是梅
,是诗人自况或别的什么,孤
清洁之类。
来这座城市定居十几年了,不有没有人注目欣赏,梅树是年年放
的。但雪从没有很好地下过,好让人赏玩积雪的枝
几星
目的红艳。现在我来写这些文字,想法相当简单,就是不
比兴,不
象征,不把景语作情语,就是为了看看梅
自然的呈现。就如看《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观察记录野果:“悬钩
到了六月二十五日就成熟了,直到八月还能采到,不过果实最佳的日
当数七月十五左右…信步走到一片悬钩
林前,看到树上结着淡红
的树莓果,不由得令人惊喜,但随之也
叹这一年快过去了。”有文化批评家指
,咏
而不见
,这是中国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化中一
“不及
”的态度使然。所以,中国人可以没有观察过梅
而作梅
画,写梅
诗。因为那是写意写情,而不是写梅
这个客
。在记忆中搜索,在网上搜索,取
老书来翻,真没有看到“及
”的梅
诗。又想起成都曾是
柔多情的词的发源地之一,《
间集》
传的很多小令就产于这个城市,梅
也是本土自古就有的,便取了这书来看,读了十几页,二十好几首吧,却未闻到梅香浮动,如果
到了
,也是海棠与杏
。想想也就明白了,在中国诗歌中,
是作为文化符号
现的,意象也者,先赋予意义,再兼及形象。所以,多情柔婉甚至
靡的这些长短句中梅
就很难
现了。
当然,它们也都会在没雪的时节开放,在没雪的都市开放,比如成都这样的城市。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到浣
溪。
不受尘埃半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虽未描摹梅
的情状,倒是写
了宋代在成都看梅
的地理。“锦城西”“青羊
到浣
溪”杜甫当年
桃写诗也在这一带地方。是唐宋时来成都的外地名人依成都地理写
好诗的地方。我也想在这几日,挑一个好太
,有小风的午后,在
过杜诗的万里桥某
泊了车,沿当年的濯锦之江,向西而行。这些地方都是当年的城外村野,所以梅
能开得“二十里中香不断”今天夹岸尽是楼房,虽然“香不断”已无可能,毕竟河的两岸十多年来,重新垒堤铺路植草栽树,景致颇有些可观之
。有青羊
所在的文化公园;有浣
溪公园,和园中的杜甫草堂;有百
潭公园。因此,河之两岸,定有梅
星落其间。还想起某天开车过滨江路,依稀看见岸边有树白
。正好下午
雾散尽后
了太
,便沿江去寻那枝白梅。一路经过了许多红梅,和些
急绽放的海棠,走
六七里地了吧,在夕
沉到那些
树背后的时候,寻到了那树梅
。远看是白
,近了,却是一株树
。于是,借这一天已经黯淡的天光拍了几张粉梅。这树梅
已经盛开过了,准备凋零了,那些雄
上的
药已几乎掉光(都尽数授给
中央的雌
了吗?还是被风刮去到不知什么地方?)剩下的
药也都从明亮的黄变成了黯然的
褐
。
这是一月的最后一天,周日的黄昏,和这株粉梅的相会,无论是这一季,还是这一天,我都来晚了一。
当年走锦城西,曾为梅
醉如泥。
植分类学上,梅和蜡梅又很不一样。蜡梅很孤独,一个品
自成一科,就叫蜡梅科。梅却
自一个
闹的大家族——蔷薇科,和好多开
好看的木本植
桃啊,樱啊,都是本家亲戚。植
学还讲,梅
的
为五
,那应是野生原
的形态特征,如今城里园中
旁,那些盛开着的,都是园艺
,有单
也有复
。复
者就是经过人工培植诱导的品
。往哪个方向引导呢?当然是往使
朵繁盛与
闹的方向,于是复
的梅
便更要繁复地重重叠叠了。
古诗名句“前村雪里,昨夜一枝开。”
则
矣,却不能让人知
写的是蜡梅还是梅。因为两
梅都是会在雪中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