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薛美人当年行经的那一些,但想想,这里就是她行经,并和匠人合作制笺之地,心情毕竟与在别处看见,还是有些微的不同。
可惜的是,薛涛此笺已经失传。记得在四川大学旁的望江楼公园的竹林深处,见过一个售纪念品的小货亭,有薛涛笺卖。就是普通的八行笺而已,只是有些暗暗的花纹。机器时代,早就遗忘尽手工的精致与深情了。
更为可惜的是,今天的成都城市中,虽然四处都可见到芙蓉,但成林成片者,已不能见。这种美丽的本土的植物,不仅扎根于自然生境,更深植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引进植物分隔的七零八落了。我不反对引进植物。一来,那些植物自有独具的美感,二来,在这个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时代,某些引进植物显得更加强健。但对一个城市来说,物理上的美感是一个方面,精神与文化上的,与集体记忆有关的植物,还是应该成为景观上的主调。
古书《长物志》上说:“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水光与花色辉映“照水芙蓉”历来被视为一种极致的美景。成都多水,如果这个时节,某一段江岸,某一处湖边,遍开连绵的芙蓉,在这草木凋零的季节,那我们就得享一种宝贵的非物质的福祉了。我在微博上说了点芙蓉的前世今生,附带一两张芙蓉花照片,就有和我同在成都的人来发问,该到哪里去看芙蓉。据我的观察,芙蓉树抗污染的能力也应该不错。城中,好几种叶子阔大的树种,叶片上都积满了尘土与油垢,让人不忍卒看。芙蓉花叶子大如手掌,叶片上也会积有尘土,但一场大雨,还能清洗干净。至少没有见过她的叶子抹布一样满是油污——比如,茶花的叶子就有着超强的集油功能,上面油垢能厚到看不清叶子的本色。
在污染日重的环境中,芙蓉真还是一种能使这个城市显得清洁的树。一种有着内在清洁精神的树。发此感叹,因为观察到芙蓉花凋谢的特别方式。好多次,到开满繁花的树下,在地上见不到片片零落的花瓣,只看到一个个干瘪了的花蕾,失去了粉嫩的红色,先是变成枯草的颜色,再变成泥土的颜色。那时,我纳闷,是花蕾太多,为了腾出更大的开放空间,就必须有一些花蕾未及开放就悄然凋落吗?即便如此,树下也该是铺满了凋零的花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特地给楼下几朵芙蓉花作了标记。两三天后,我确认,这几朵盛开的花,萎谢之时,并未像常见的那样花瓣片片飘落,而花蕊变成了膨胀的仔实,那一朵朵花只是慢慢收拢了花瓣,重新变回了花蕾的形状。当然和真正的花蕾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没有了绿色苞片的包裹,再者,唐诗中所说“山中发红萼”的“红”也消失不见,若说还有点残存的花色,那也是回响一般的残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