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她有了工作,维持两个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再说,她和丈夫已经在这里营造起一个满不错的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丈夫生前带了个好徒弟,可以给她帮许多忙。就是回到河南老家,父母兄弟也不一定能这样对待她母俩。惠英开始在矿灯房上班了。
月初,他
少平这才记起,他早已给孩答应了这件事,却一直没有办。这是孩
的一件大事。明明
狗,他的日
也就不寂寞了。
当然,这不是仅仅因为那束鲜。她没多少文化,不会象诗人那样由
而联想到什么“生活意义”不,她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她死去丈夫的这个徒弟所
动。她想她不能这样一直躺在床上,让少平门里门外
劳。她承认,正是有了少平的帮助,才使她
到生活中还不是无依无靠。既然命运
使她成为现在这个样
。她就得再挣扎着去生活。
照国家的政策,她不久就
替死亡的丈夫,被矿上录用为正式工人,随之而来的是她母
俩都吃上了国库粮。令人心酸的是,这一切都是她亲
的人用生命所换取的。但这无疑给这个寡妇增加了生活下去的力量。
说实话,最少在下,她不能没有他的帮助。这不仅是生活中的一些
事,而更主要的是,她在
神上需要一个依托。要不是在大牙湾有了工作,她就准备带着明明回河南老家去。无依无靠无工作的孤儿寡母,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地方生存下去呢?
这工作说来也不轻松。每盏灯回后,要
净,并且要充好电;如果某盏灯坏了,也要自己修理。最容易
的
病是接
不良。惠英没上过几天学,起先工作很吃力。少平就
空给她讲电的基本常识,并且让惠英把一盏不用的旧矿灯提回家,给她一次又一次
示范修理。
孙少平天天如此,来这个院落活,带着明明到矸石山上去捡煤。每次从山上回来,他都要给明明
一束野
,让孩
送到母亲面前。他还把这五彩斑斓的
朵
在一个空罐
瓶中,摆在惠英嫂卧室的床
柜上。
朵每天一换,经常保持着鲜艳。鲜
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力和生机。惠英嫂终于从床上爬起来,开始
持家务了。
不需要任何推诿,他拉起明明的手,就向东边山坡上那个院落走去,如同回自己的家一样自然。
现在,少平每次上下井,总是在惠英嫂的窗接他的矿灯。他敢肯定,没有那个人的矿灯比他的矿灯更
净了。同时,每当他下井前从窗
那只熟悉的手中接过自己的矿灯,里面还总要传
一声关切的叮咛:“千万
心些…”
“你不要再为我们心了。嫂
有了工作,日
就能过下去。”她对少平说。
这一天,他在惠英嫂家用吃完饭,明明又一次提,让他给他买一只狗。
“你不要担心,嫂。家里有什么事,都有我哩!”她
着泪
对他
。
上井以后,他洗完澡走区队办公大楼,有时会看见亲
的明明正立在
路边等他。他知
,是惠英嫂打发他来叫他吃饭的。如果她下班早,总会提前
好饭让明明来叫他。
孙少平和惠英嫂目前还都不知这些风言风语。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正常的,
本不会想到有人会嚼
。他们的来往依旧照常。惠英嫂甚至利用
休假,亲自跑到他住的单
宿舍,帮他拆洗被褥。
么希望惠英嫂从黑暗中走来,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为了明明,也为了她自己。
少平走过黑暗的通,
睛常常
泪蒙蒙。唯有下井的煤矿工人,才能
会这一声叮咛多么温
。
但是,他并没意识到,有人已经对他和惠英嫂“另相看”了。尽
他们象
弟一样互相关怀,可在某些人的
里,这似乎已经超
了常规。每当他走
这个小院,周围那些闲得没事的黑
婆姨,总要互相挤眉
议论大半天。
她象大多数因失去丈夫而被招工的妇女一样,被安排到矿灯房去工作。少平很为惠英嫂兴,这样,她或许能在工作中慢慢抹掉心中的伤痕。
对孙少平来说,这是一新的生活。由于他对师傅的
情,使他不能不对惠英嫂和明明担当起
护的责任。同时,井下沉重的劳动之后,他自己也希望能在这里的家
气氛中得到某
松弛。他帮助惠英嫂
那些男人的力气活,也坐在她的小饭桌前,让惠英嫂侍候他吃一碗可
饭,甚至喝一杯烧酒,以缓解渗透在
上的
冷。
矿灯房和井下一样,也是一天三班倒。每班九个,其中一个人休,因此实际上班的是八人。一人
一个窗
,四个灯架,共四百盏矿灯。上班以后,首先清理卫生,关掉充好电的灯源;然后就开始在窗
收上井工人的矿灯,再把充足电的矿灯发放给下井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