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也是书名改为"情僧录"之后的事了。初名"石头记"的第一个早本内,宝玉没有出家。
楔子末尾那一系列书名,按照时序重排,是初名"石头记",改名"情僧录",十年五次增删后又改名"金陵十二钗";增删时将"风月宝鉴"收入此书,棠村就主张叫"风月宝鉴";最后畸笏建议总名"红楼梦",但是到了一七五四年,脂砚又恢复"石头记"原名(见"二详")。十年改写期间,大概前期仍旧书名"石头记",后期已改"情僧录"。
楔子里后加的空空道人一节,内有:
本
空空道人听了此话,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名再细阅一遍。
加空空道人时,书名仍是"石头记",但是作此批时,书名已改"情僧录"或"金陵十二钗"或"红楼梦",因此在"石头记"下注明"本名"。但是此回回首还提起过"石头记",并没有批注"本名":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劈头第二句,批者决不会错过此处的"石头记"。唯一可能的解释是作批时还没有这一段。
第一、二回甄士隐贾雨村的故事是不可分的。显然自述一节起初并没提甄士隐贾雨村,而是这样:──括弧内文字是后加的──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当此则自欲将已(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氨柳庭花,亦未有防(妨)我之襟怀笔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初名"石头记",就是指青埂峰下大石上刻的记录。所以那篇楔子是一直就有的。楔子前的这段作者自述却与楔子冲突──楔子里这部书没有作者,是凭空出现,刻在大石上的。自述一节当是隔了个时期添写的,此后发觉矛盾,因又插入一段解释:是将真事隐去,所以"借通灵(玉)──即石头──之说"自譬。加解释的时候,已经添写了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物,趁此说明二人命名由来。畸笏把这篇自述收入"凡例"内,大概就是为了隔离作者自述与楔子,因为一旦隔开了,楔子是作者所著小说的一部份,楔子内此书出现的奇迹当然是虚构的,不必另加解释,因此删去"借通灵之说"这句,成为:"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甲戌本)
甄士隐梦游太虚,"风月宝鉴"收入此书后始有太虚幻境,因此是收并"风月宝鉴"后才加了甄士隐贾雨村二人。
第一个早本没有第一、二回,只有楔子;写贾家不似今本自黛玉来京写起,而先写湘云幼年长住贾家。今本自甄士隐贾雨村的故事上引渡到雨村送黛玉进京。第一个早本显然是从贾家的观点写黛玉入京,没有另起炉灶写江南那边。
"四详"分析第二回介绍三姊妹一段的改写经过,加了"因史太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读书"这两句,才删去贾政将迎春"抚为己女"句,因为不复需要解释迎春为什么住在贾政这边;但是此后又将惜春改为贾珍之妹──当然是因为有了宁府──以至于侄孙女也归入"孙女"之列。因此是先加贾赦夫妇,后加宁府。
甄宝玉家出现在下列诸回,各回定稿年份如下:
第二回(一七五四年──回末无套语或诗联,一七五四本特征)
第七回(一七五五年左右──回末诗联作结)
第十六回(一七五四年──回末无套语或诗联)
第十七、十八合回(一七五五年左右──回末诗联作结)──仅只小字批注提起。元妃点戏,"仙缘""伏甄宝玉送玉"
第五十六回(一七五四年──回末无套语或诗联)
第七十一回(一七五四年──同上)
第七十四回(一七五四年──回内有""字,一七五四本特征)
第七十五回(一七五六年──回前附叶有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