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名字是代表一心境,名字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跟着变幻的心情而转移?
中国的一切都是太好听,太顺了。固然,不中听,不中看,不一定就中用;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
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
皂、
与太
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我们若从事于基本分析,为什么一个人要有几个名字呢?因为一个人是多方面的。同是一个人,父母心目中的他与办公室西崽所见的他,就截然不同——地位不同,距离不同。有人喜在四
与天
板上镶满了镜
,时时刻刻从不同的角度端详他自己,百看不厌。多取名字,也是同样的自我膨胀。像这一类的自我膨胀,既于他人无碍,何防用以自娱?虽然是一
神上的浪费,我们中国人素来是倾向于
的糜费的。
一个人,他自己份内的事,得到他份内的一
注意。不上十年八年,他
完他所要
的事了,或者
不动了,也就被忘怀了。社会的记忆力不很
,那也是理所当然,谁也没有权利可抱怨。…大家该记得而不记得的事正多着呢!
可是如果我们希望外界对于我们的名字发生兴趣的话,那又是一回事了。也许我们以为一个读者看到我们最新的化名的时候,会说:“哦,公羊浣,他发表他的女作的时候用的是臧孙虫带虫东的名字,在×××杂志投稿的时候他叫冥
,又叫白泊,又叫目莲,樱渊也是他,有人说断黛也是他。在××报上他叫东方髦只,编妇女刊
的时候他暂时女
化起来,改名蔺烟婵,又名女姽。”任何大人
,要人家牢记这一切,尚且是希望过奢,何况是个文人?
话又说回来了。要俗人,先从一个俗气的名字着手,依旧还是“字
儿崇拜”也许我这些全是借
而已。我之所以恋恋于我的名字,还是为了取名字的时候那一
回忆。十岁的时候,为了我母亲主张送我
学校,我父亲一再地大闹不依,到底我母亲像拐卖人
一般,
把我送去了。在填写
学证的时候,她一时踌躇着不知
什么填名字好。我的小名叫煐,张煐两个字嗡嗡地不甚响亮。她支着
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
译两个字吧。”她一直打算替我改而没有改,到现在,我却不愿意改了。
现在我开始到我应当对我的名字发生不满了。为什么不另挑两个
丽而
沉的字
,即使本
不能借得它的一
与
沉,至少投起稿来不至于给读者一个恶劣的最初印象?仿佛有谁说过:文坛登龙术的第一步是取一个炜丽
目的名字。果真是“名不正而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么?
《儿女英雄传》里的安公有一位“东屋大
”一位“西房大
”他替东屋题了个匾叫“
香室”西屋是“伴香室”他自己署名“伴
主人”安老爷看见了,大为不悦,认为有风
雪月玩
丧志的嫌疑。读到这一段,我们大都愤愤不平,觉得旧家
的专制,真是无孔不
,儿
取个无伤大雅的别号,父亲也要
涉,何况这别号的命意充其量不过是欣赏自己的老婆,更何况这两个老婆都是父亲给他娶的!然而从另一观
看来,我还是和安老爷表同情的。多取别号毕竟是近于无聊。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与我同名的人有两个之多,也并没有人觉得我们的名字稽或
有低级趣味。中国先生
名
到我,从来没有读过白字;外国先生读到“伍婉云”之类的名字每觉异常吃力,
仿佛卷起来打了个蝴蝶结,念起我的名字却是立即朗朗上
。这是很慈悲的事。
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就此告一结束。对于字
儿的过分的信任,是我们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