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正的京片子出身,贫嘴帮总舵主,而韩寒在构建故事框架的过程中经常改主意,除了最初的《三重门》之外,其它作品在贯彻传统文艺理论给小说的定义方面都有缺陷,这种写着写着就满嘴跑火车的情况直到2009年《他的国》问世才得到根治。“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每一个在大学中文系里混过的人都被告知,从前的小说都是这么写的,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到“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束。而韩寒的小说从来不是这样,如果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话,绝非《光荣日》这一本,几乎每本都得算科幻作品,只有最后出版的《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是个例外。读者看小说,毕竟不是读诗歌,不是有好的句子、好的桥段就可以满足的,必定还是要看情节的。这就像金庸与古龙的区别,金庸有最大历史背景之下的故事,侠客有招式,一出手就是“亢龙有悔”之类的,看得人心惊肉跳,而古龙净讲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虚招,打得云山雾罩,眨眼之间尸横遍野,但是人怎么死的可得你自己去想象,这么读着,当然很不过瘾。奇怪的是,韩寒的每一本书几乎都不会少于50万的起印数,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你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买韩寒书的人,看的是什么?
谁知道王朔现在在做什么?杨红樱又在哪里?无论他们的作品卖了多少册,拿了多少版税,中国的作家原则上都是“隐形人”他们的生活与作品是毫无关系的两件事。而韩寒与传统作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作为一名赛车手,七年来他始终是体育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是一个被报道者。
那么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徐狼和刘曹冬开赛车比韩寒厉害,但是粉丝却没有韩寒多了,因为他们只是赛车手里跑得最快的,而韩寒是作家里面跑得最快的,那区别可大了!
一日写书,终身作家
而在不写作及不比赛的时候,韩寒对国计民生的格外关注及其草根立场为他赢得了更多的选票。几次著名的网络论战,也都是以韩寒的大获全胜告终,以至于很多不怀好意的人都想看看韩寒如果跟王溯掐上一架是个什么样子,然后产生了许多“地沟帮”的实习生。不幸的是,韩寒与王朔互相欣赏,没上套。韩寒甚至宣称,如果要他在博客里大战王朔,除非对方伤其家人抢其女人,但是,如果真到了那种地步,傻逼才忙着写博客呢!
在当今中国,一个人如果不反社会不反人民,还有什么帽子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呢?那就是“为富不仁”而韩寒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同情,让他始终与互联网上的芸芸众生站在一起,当他的博客点击量上升到全球第一的绝对制高点时,那些以抢沙发、板凳甚至地板为荣的网友怀的不是高山仰止的敬畏之情,而是回到自家后花园后听邻居孩子臭贫的轻松。“我们的韩寒”这种广泛的认同感,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总是代表“我自己”的话,韩寒就只能永远是个没读完高中的辍学生,写些15岁以下少年儿童如何早恋的金科玉律。
写作带来人气,赛车备受关注,博客点击量又扶摇直上,三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这让韩寒成为了中国最红的文化名人。这个时候我们回头再看2004年之前的韩寒,你会相信,仅仅凭借写作好,是当不成好作家的。在2004年之前,韩寒都干了些什么呢?
1997年于《少年文艺》等发表小说——《傻子》;
1999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杯中窥人》;
2000年获得“第二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