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厚黑学 > 第1章《厚黑学》导读(3/4)

第1章《厚黑学》导读(3/4)

、中西文化之融合。作者主要分析了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特征,并对儒道两家的关系及二者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给予了新的说明。作者认为中国学术有两个最金时期,第一是周秦诸子,第二是赵宋诸儒,此二期之学术都有创造性。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是周秦学术之继承;元明是赵宋学术之展,清朝则是汉宋学术之融合,局秦是中国学术独立达时期,赵宋是中国学术和印度学术融合时期。作者认为周秦诸子的代表是老于而不是孔子,赵宋诸儒的代表是程明道而不是未子。若从渊源论,此说成立,若从影响论,孔子与朱子才是两个时期的代表。

老子就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而言,属出世法,庄列关尹诸人,走的是这条路;就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而言,属人世法,孔墨申韩诸子,走的是这条路。老子将人世法和出世法冶于一炉,一以贯之,故可总结周秦学术的全体。作者认为老子哲学是先秦谱子百家学说之总纲,该命题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作者看来,后人误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老于思想从根本上讲是有为而不是无为。老子说:“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丽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是无为,而使民化民正、民富民朴是有为。老子又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宇作流字解,则道德仁义礼五者,是连贯而下的。老子洞明万物变化的轨道,有得于心,故老子言道德,作为老子的弟子,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萄子重礼,韩非重刑,从而完成了先

秦学术的演化过程。

作者在阐述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实践意义后,又探索了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之本意,老子并非否定人类文86,而是强调只有除去自己的意思,达到无知无欲之境界,才能窥见宇宙自然之理。世人不解老子本意者多矣,只有庄子对此心领神会,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解释。作者又分析了儒释道三教之同异,概言之就是:佛家专盲出世法,儒家专言世间法,道家则把出世法与世间法打通为一,而宋学是儒释道三家学说的集大成。两汉时期,儒道两家互相排斥,至两晋,王粥曾注《易经》和《老子》,试图融合儒道。唐代儒道佛三足鼎立,到唐末,三教合一的趋向已初露端倪。到宋代,经过宋儒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儒释道三家定于一尊,成为宋学。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盛时期,无论是文学、艺术(绘画、书法),还是学术,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哲人辈出,学派林立,周敦颐、邵雍、二程、二苏、朱嘉、陆象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至宋,孔老盂苟完成了由分立到合流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宋儒的开创性贡献。

作者对宋儒既有赞扬,又有批评。他认为宋儒最令人佩服的,是把儒释道三教从学理上融合为一,其最不令人佩服的,就是门户之见太深,即以孔子和程朱的是非为是非,道统观也由此产生。有末一代,学者之间排斥异端,互相攻汗,朱陆分派是学人相轻的前车。宋儒的最大缺陷就是心胸狭窄,容不得不同学术观点与己争鸣,学阔气太浓。门户之见是版害学术自由的天敌,而宋儒恰人此误区。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作者也多有卓见。在作者看来,西方人以个人为起点,重在于身有益;中国人以心宇为起点,重在问心无愧。自由竞争西方学术思想的最大特色,而人我之间之冲突,是中国学术思想最精粹且为西方所不及的地方。印度讲出世法,西方讲世间法,老子将出世法与世间法融为一体。作者主张,整理宋儒的理学,去其拘迂的教条,取其圆通的方法,与西方的学术思想融会贯通,以创造出新世界新的学术思想,为人类谋取最大的幸福。作者现老子无为思想与西洋民主思想是相通的,并举严(复)批老子为证。我们看来,中国古代没有完整而系统的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思想,老子之无为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大相径庭,绝不可同日而语。

【1】【2】【3】【4】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