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韦执谊面对凌准的逼迫,只得以黄老之学回应。
“你嘀嘀咕咕说些迂阔言辞又顶个鸟用!”凌准对于韦执谊的腐儒习气素有不满,今日一骂,总算是出了口气。
“凌大人,如果认为死亡便是革新,那尽可以自家性命去试那俱文珍等人的利剑。然而,古来变法革新,流血殉难者甚众,成事强国者盖寡。执谊自新政伊始,便力主‘遇软则切、遇硬则弯’,不与藩镇及大阉正面较量,而应逐渐蚕食他们的势力,逐步瓦解此二者的连横。可曾有人听进去了?没有!现在,俱文珍等人与诸藩合力已成,来势汹汹,如果我等还是这么硬拼,而不见临头之祸的话,恐怕就朝不保夕了。新政一派消失殆尽,新政又何在呢?不如行权宜之计,暂时搁置新政推行,给宦官及各藩镇些许安抚、军饷,使其放松警惕…其实,执谊侍读东宫,也正是韬光养晦之举啊。”韦执谊越说愈激动,力劝同僚,希望他们能够幡然醒悟。
“够了!收起你的虚伪!韬光养晦?哼,我只看到了你的怯懦!”突然,王叔文转过身来,喝断了韦执谊的慷慨陈词。
“保命?保存实力?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别的?效仿生猪,喂肥了自己,等着屠户宰杀吗?啊?”王叔文抛开了士子言辞,直白语句,直陈己见。
“死亡不是革新,这话没错,但同时,贪生怕死之辈也断然成就不了革新。新政,就是需要有人为之拼命,为之喋血。新政一派,与守旧官宦相较,从来都是只是微弱力量,此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自己腰杆不直,脖颈不硬,对待旧宦一味屈从逢迎,那就永无肃清弊政、强国富民之日了!依你之计,那还用得着他们动刀吗?恐怕躲在其羽翼之下时日一久,你就自觉与之同流合污,失去革新之志了。我等越是示弱,他们越是嚣张,我等越是不作为,他们越是行事顺畅!你告诉我,你这究竟是意在革新,还是助纣为虐?”王叔文言辞激烈,就韦执谊方才论述逐句逐条驳斥,气得韦执谊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一时间无所应答。
事实上,王叔文与韦执谊的政见不合,从革新开始时,便一直存在着,只是由于当时政令推行还算顺畅,韦执谊也就没再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一次议事堂之辩,应该说不单是韦执谊的辩白,更是对自己长久以来政见及方略的陈述。但是,这也是王叔文与韦执谊最后一次同在尚书省议事,当事者迷,他们两人谁也无法预计,仅仅半个月后,究竟会生些什么。
“你…走吧。我们还有些事要商量。”王叔文已经乏了,他不想再争执下去,挥一挥袍袖,对韦执谊下了逐客令。
“既然各位大人已将执谊排除在新政派之外,那我也徒留无益,执谊就此告辞。”寥寥数语,却透着自心底的寒意,韦执谊拱手放下后,便头也不回地出了议事堂,准备出皇城到岳丈杜黄裳家去。
王叔文眼见着韦执谊出了院门,方才松了口气,复坐在椅子上,一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