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他和萧南商量过了,待女儿过了十五岁的生辰再正式定亲,定完亲,走完所有的成亲礼节,正好十七八岁,这样再出阁也不迟。
“说到造化,阿晼的夫君倒还真有几分造化呢。”
萧南想起闺蜜的家事,忍不住笑出声来。大皇子之乱,牵连了许多人家,也可给了不少人家立功、表现的机会,他们崔家、萧家就自不必说了,就是阿晼的夫君这样被整日被老婆虐的小角色也立了个不大不小的功劳。
李易,史晼的夫君也叫李易,跟参与谋逆的羽林军朗将李易同名,但并不同命。
叛将李易因谋逆、试图弑君等大罪被判了斩刑,因与皇帝同族,所以只被判了主犯(李元昌、李易父子)斩刑、余者流放。
而史晼家的李易却在骊山之乱中,领着家里的护卫和部曲杀出门去,途中遭遇了霍家的戍卫,一番生死拼斗后,竟斩杀了数十乱兵,间接的为圣驾逃离拖延了时间。
事后论功行赏,皇帝很大方的给李易连升三级,给了他个右监门卫中郎将的职务,在驯夫、督促夫君上进的道路上,史晼也总算有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某种意义上说,萧南和史晼真不愧是好姐妹,同样是县主,同样嫁了个渣夫,只是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驯夫之道,不过殊途同归,两人的夫君中二病痊愈、走上了正途。
对于李易的黑历史,崔幼伯也知道不少,听萧南提起他,不禁想起曾经的自己,他颇为感慨的笑道:“无怪乎人常说‘娶妻娶贤’呢,吾得贤妻萧氏,方得今日之成就啊。”
望着崔幼伯的笑脸,回想过往近十载的种种,萧南忽然觉得,她重生这一世终于圆满了。
…
崔幼伯在司农寺只待了一年,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大力推广土豆的种植,获得了不小的成效,种植土豆的农民们多了一样果腹、卖钱的好作物,而唐人的食案上也多了n道可以写入自家菜谱的菜肴。
第二年,在萧南的刻意引导下,崔幼伯突发奇想,向皇帝建言,在海上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并建议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建立一条‘广州通海夷道’,将大唐精美的瓷器和丝绸通过海路运往四周夷国,然后换回大唐没有的珍稀货品。
而‘巧’的是,被皇帝钦赐‘天下第一学院’的积微学院的周老夫子终于设计出了可以深入远海的巨船。
皇帝闻讯后大喜,嘉奖了周老夫子一番后,便命议事堂商议设立市舶司事宜。经过几位大佬的一番商量,大唐秉承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决定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而崔幼伯被任命为首任市舶司使,全权管理市舶司的一切事物。
坐在长约二十丈(约合62米)、可容纳六七百人的巨型木质海船上,萧南笑眯眯的看着四胞胎在甲板上欢快的跑来跑去,年长一岁更见稳重的灵犀和长生正一脸新奇的倚在船舷上,凭栏远望大海,对于那一望无边、波狼起伏的天地很是向往。
长顺依然温顺的跟在长寿身边,像一只尽职的老母鸡,时刻看护着幼弟。而阿嫮则乖巧的坐在萧南身边,手里拿着个绣花棚子,噙着满足的笑容,绣一会花便抬头看一看不远处的兄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