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上一个安稳的圣诞节。
显然与在战线上对峙的上百万军队相比,
能够提供的人道物资数量是微不足道的,但这次行了世界所有国家的一致交口称赞――中国总统谭延将他在德国和法国所有酒庄内的存货全部捐出,并且由双方的士兵来品尝对方国家所产地美酒,以消双方的仇恨。
当然所有的政治家心中都很清楚,经过数月厮杀的双方军队不可能因为平均每人不到一杯的美酒而放弃仇恨从而终止战争,但毫无问中国总统的做法还是颇有人情味地。世界各大报纸都在当天头版头条上刊登了这一消息,欧洲国家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仅刊发了文字消息,还配以大量的图片,只不过内容变了味,都不约而同地统一口径宣称自己将会赢得未来的战争。
倒是美国等中立国家的报纸宣传对此持肯定的态度――美国人已经被发生在欧洲的杀戮吓破了胆。美国虽然是中立国,但是在战争报道上更偏重于协约国,尤其是德国入侵比利时和卢森堡,这更使得德国在美国地急剧下降,德国将比利时的卢万中世纪图书馆付之一炬并且烧杀劫掠。
值得一提地是,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良玉当时就在卢万,秀才出身的他比任何人都敏锐的意识到德军烧毁图书馆这意味着什么,便直接向正准备烧毁图书馆德军亮出了自己的身份――也许在这卢万城中,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能够比他的身份更尊贵。德军的一个营长在得知这个中国人居然是中国大使,立刻命令暂缓烧毁图书馆地命令,并且亲自带领他前往师部面见师长鲁恩少将。最终曲良玉没有能力阻止这个德国将军放弃烧毁图书馆的打算,但是这位德国将军却出于对这位尊贵不速之客也不好置之不理,便私下做主让曲良玉挑选了三卡车地书籍
曲良玉也许不会让德国人感到威胁,但是曲良玉身边的那个精通德语地中国武官则非常关键,中国设立在比利时的所有仓库只有他说了算,这些仓库中有大量地物资是德国总参谋部必须要“接收”的。这位中国武官曾经留学德国,他不太认同大使的“荒唐”举动,不过爱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自己的任务少不得曲良玉的配合,便采取了这种折中的办法。
事实上武官尊重曲良玉并非是没有其他的想法,这位武官是内务部安排的,不过他的上级曾再三嘱咐过他要对曲良玉保持尊重――曲良玉没有特别的背景,秀才出身的官员在中国并不少见,就是进士出身也不少,但要命的是曲良玉是湖南人,与谭延是同年,这个身份让内务部很是忌惮,生怕武官副手不给面子折辱了曲良玉,所以再三交代要和大使搞好关系。于是这三卡车的珍贵古籍成为卢万图书馆得以逃脱劫难唯一的一批书籍。事后中国外交部表彰并且重奖了曲良玉,战后中国政府主动向比利时归还了这批珍贵的书籍,比利时政府向曲良玉授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