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传递速度甚至不比清政府密电慢多少。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没几个小时,孙元起就得到了密报,之后各种消息便流水价地涌过来。晨光熹微中,后海孙宅的会议室里灯火灿烂,孙元起披衣坐在沙发上阅读一份份情报,杨度则坐在一片的太师椅上,不时和其他幕僚讨论商议。
在孙元起看来,做尚书、入阁的最大坏处是每日各种事务不断,耽误了自己不少正事。杨度也是叫苦连天:“百熙,我在你这儿实在干不下去了!”
孙元起一惊:如今手头的杂事,倒有一大半是杨度处理的。他要是辞职,自己估计就得忙得脚不着地。当下连忙询问::“皙子,为何这么说?难道薪酬不满意?还是什么原因?”
杨度没好气地说道:“我大清一个穷知县还有七八个幕僚帮忙呢,你个堂堂内阁大臣,居然只有我、行严、申叔和畏庐四个出力干活!你说说,你这儿还能干得下去么?”
“呃…”孙元起觉得自己确实有点理亏,搓着手陪笑道:“那我这就去给你们找几个帮手。”
“去哪儿找?”杨度问道。
“学校啊,院、国学院很多学生都很有学问的!”孙元起对学校的学生很有信心。
杨度以手扶额:“你这是添乱的吧?”
孙元起只好试探着问:“那麻烦皙子您亲自出马?薪金什么的,都是你说了算。”
杨度无奈地点点头:“好吧!”
过了段日子,杨度真帮孙元起找来好几个幕僚,一个名叫杨永泰,字畅卿,三十出头,广东人;一个名叫沈翔云,字虬斋,才二十来岁,浙江人;还有一个叫陈训恩,字彦及,也是浙江人,更年轻,才二十岁。尽管孙元起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不过他们的到来,确实让众人肩上胆子轻了不少。
但在杨度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依照他的设想,内阁大臣总也该有十多二十位幕僚吧?孙元起除了无语之外,只能任由他去折腾:反正咱有银行,不差钱!难道十多二十个人的薪水还付不起?
此刻,孙元起一边看情报,一边眉头深锁。作为众人心中的幕僚长,杨度问道:“百熙,有什么问题?”
孙元起忧心忡忡,抖了抖手中的电报纸:“根据消息,湖北高等工业学堂、两湖师范学堂很多学生参与了这次起义。鏖战一夜,也不知有没有多少学生伤亡!”
杨度摇着折扇:“沙场无情,枪炮无眼,打仗本来就是你杀我、我杀你的。即便有了伤亡,又能怪谁?”
孙元起道:“那我们总该做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