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踩踏,可若离了它,竟是再高贵也不能存活。”弘历忆起往事,沉声道。
胤禛侧过身子,如有所思的望了弘历一眼,并未言语,他又转过了身。
胤禛幽幽说了起来,弘历默默听着,他的声音很轻。
“…谁都不知道,那十多年间,她为了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后来圣祖皇上怜她一片痴情,才允她留在朕的身边。她本性情温宛而恬淡,不论朕白日在朝中遇到多么烦心的事,只要夜里看见她便会将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那时虽时局艰难,但朕心中真的很欢喜,以为一辈子都会这样,只觉人生不可能再更完满了…”
胤禛沉默了下来“可是世事难料,它能让人突然从云端摔下,几粉身碎骨。朕好恨,恨她如此狠心,竟弃…我而去,倘若她都如此,那这世间还有何人可信?可能也正是因此,你十三叔从此越加言行谨慎,格守君臣礼仪…”
弘历吃了惊,抬首望去,见他神色复杂,似喜似悲,心里一时五味交杂。
“…做了皇帝,你或许可以得到天下一切,但却决不会幸福。”胤禛无比肯定道。为了他,她独自承受一切苦痛,不吐一字;为了他,她埋藏真心,任世人谴责唾弃;为了他,她宁可服毒,再染烟瘾;为了他,她强作欢颜,背负叛名…胤禛蓦然体会出了宛琬对他是怎样的一番情深意切,眼泪终于流下。
“傻瓜,傻瓜…”却不知是在说他自己还是宛琬,他注意到了天下大事小事,臣工黎民,却没有注意到每天同住一个屋檐下生活之人有何大碍?
恍惚间,胤禛仿见一人影卓然而立,那人缓缓抬头,朝他颔首淡笑,明眸如水,灿若春花。宛琬,我终于可以再见到你了吗?胤禛泪中含笑,这让弘历怔忡了片刻,记忆中从未见皇阿玛露出过这样的神情,他从未见过他这样温柔的笑容,从来没有过。
“你知道她和朕如何说莲吗?她说莲刚开时最美,她说这世上有种声音叫花开的声音…”胤禛似乎在望着那池荷,又似乎已看到了极远极远的地方去…那年夏天,他整夜阅折,宛琬执意不肯入睡,趴在一旁,天还没亮就拖他去守着莲开。那一刻,他真的听到了,细细地,很轻微。
胤禛微笑了起来,眼睛亮如少年般。他这一生或许有遗憾或许亦曾做错了些事,可这一切都已不再重要。荷塘中一阵阵极轻极细微的声音静静地传来…有如天籁。
112、后记
天有些热,很潮湿,远处传来轰轰雷声,白蛾扑光而来贴在灯罩上。
我望着那片空白,迟迟不能提笔,心中焦躁不安。在写爱新觉罗。胤禛和宛琬的故事时,对这位历史上的雍正皇帝越来越感兴趣,数次不得不停下来,去图书馆去网上查找关于他的各种资料。无意撞进“稽古右文”那里是目前国内非官方收集康雍两朝资料最全的网站,我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与以往任何史书记载中的胤禛,一个更符合宛琬手稿中的他。
我明明知道那已是三百年前的故事了,我明明知道就算有来生轮回,当时当刻的他也永不会再现,可他却仍能完完整整地闯入我心中,久久不能消逝。熬至黎明,再无法忍耐,于是一个人,提着只装了笔记资料和宛琬手稿的行囊,黑夜中飞到了北京,坐上出租车执意穿越过一处又一处的黑暗和不知名的长路,终于停了下来。
今夜月色很亮,四周树影极重极浓,而圆明园就在我前方,在月亮下静默着。我固执地伫立于夜色中,再次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四野阴影逐渐散去,天渐渐地亮了,晨霭中,圆明园孤独地矗立着,带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我有些害怕,又有些迟疑,一步步往里走去。长长的路,每过一处,总有些模糊的光影从我心中掠过。
他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
要怎样的历练才能不被九重三殿扭曲变形,仍保有赤子之心?
要怎样的坚韧才能抵挡住世人亲人的苛责,仍坚定不移地推行他心中的信念?
又还有多少漏*点狂野愤恨呐喊禁锢在他的灵魂中,终其一生都未曾找到适当的时刻释放出来?
大概因为不是节假日,周遭静极了,空气中似能听见蜂蝶翅翼的振动。一个转弯,一片断壁残檐刺入眼中,我于废墟中徘徊,四周沉默无声,不肯诉说它们曾经的繁盛与凋零。突然觉得心里慌慌地很难受,腿软得似一步也再迈不出,索性坐下,渐渐地,我听见了他一页页翻动奏折的声音。
这一刻,我和他靠得那样近,他颦着眉悄然站起,他的袍角在这初夏凉风里轻轻地擦过我的脚踝。
这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再长再远的跋涉都是值得。
不知不觉中我已爱上了他。
我恍然领悟若真想懂他,只有一条路可走,只有一种方法可用,去读他亲手写下的文字,在那里你才会发现一个迥然不同与任何历史读本中的他,你才会看见一颗最童真、最霸道、最纤柔却又敏锐的心,正因如此,他才能自信满满的挑战这个世界,才能不为千夫所指的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论它们在世人眼中是对是错。
他的朱批或洋洋洒洒漏*点横溢或破口大骂冷嘲热讽或诙谐机智果敢自负或霸道蛮横洋洋自得或真知灼见满怀忧患或认真谦谨虚怀若谷。你会发现他是真刻薄但不寡恩,他是真自负但不顽固,他是真狠绝但非无情,甚至常太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