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他仍然不废
自从《明外史》在报上发表,很
引读者,大大有助于报纸发行量,因而北京有几家大报,都来请他写小说。这个期间,他同时给《益世报》写《京尘幻影录》,给《晨报》写《天上人间》(此篇后来《上海画报》转载)。这两篇都没有像《
明外史》、《金粉世家》那么轰动。
虽然早年他曾在上海报纸上发表小说,但是篇幅不长,数量不多,时间不久,一抹而过,没有被人注意,不生什么影响。及至他在北京发表多篇小说,成了很有名气的作家;只是当时通不便,北京报纸的发行网限在华北,南方难于看到,他也仅仅为北方人所知。1929年,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来游北京,知
他是北京人所喜
的作家,又从报上读到他的小说,就浼人介绍,约他给《新闻报》写一个长篇。他答应了,拟了故事梗概,取名《啼笑因缘》。稿
陆续寄
。当第一
分寄去之后,似乎并未得到十分重视,被搁置五个月,才开始刊载。这一炮打得响亮,很快就成为家弦
诵的读
。《新闻报》是当时发行最多、面向全国的报纸。长篇小说,在它是聊备一格,看作与印数多少无关的。谁知登了《啼笑因缘》,销数猛增;广告刊
,纷纷要求小说靠近的地位。张恨
成了《新闻报》的财神,读者崇拜的偶像。以前《新闻报》连载小说,是由所谓“名家”
执笔的;自此以后,这个席位,却归他包办了。陆续发表的有《太平
》、《现代青年》、《燕归来》、《夜
沉》、《秦淮世家》、《
浒新传》等长篇,一直到上海被日寇占领、和内地邮件不通时为止。
三期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保卫家园,敌忾同仇,他开始写抗战小说。起初写的是短篇,合印成集,取名《弯弓集》,显然是以“日”为隐语。其后在很多作品中,都
一些抗敌御侮的情节,然而究竟还不是以抗战为中心内容。正式以抗战为主题,却是1936年后写的作品。
上海世界书局于“生意经”愿意多
稿费,请他写小说,而以不经报纸刊载为条件。他接受了这个条件,写了三
:《满江红》,《落霞孤鹜》,《
人恩》。1935年,成舍我在上海办《立报》,创刊时约他去编副刊《
果山》,兼写长篇连载,题名《艺术之
》。这是他第二期作品的最后一篇。
了《世界日报》。仍然请他兼编一个副刊,取名《明珠》(另外有个新文艺副刊,刘半农主编)。他先发表的连载,题为《新斩鬼传》。针对当时社会不良现象,备极讽嘲。因为写的是象人
,尽
也很淋漓尽致,一般读者不能十分理解“叫座”的能力不
。这篇登完,接着发表了《金粉世家》,却又引起
烈的**。特别是有文化的家
妇女,都很
读;那些阅读能力差的、目力不济的老太太,天天让人念给她听。受
迎的情况,可以想见。这篇小说也很长,报上连载好几年。结束后,他继续给《世界日报》写了《第二皇后》。不知为了什么原因,这篇没有在报上登完。
1924年到1935年,这十一二年间,是他写作的黄金时期。年龄从二十九岁到四十岁,正是年富力,想象能力非常发达。所有小说,主要矛
都是指向封建主义。特别谴责那些统治阶级…军阀与官僚,为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大众鸣不平。从《
明外史》起,到《艺术之
》止,都是这个基调。在《夜
沉》的序言里,他说:“这里所写,就是军阀财阀以及有钱人的
弟,好事不
,就凭着几个钱,来玩
女
。而另一方面,写些赶
车的、
鞋匠以及说戏的,为着挽救一个卖唱女
,受尽了那些军阀财阀的气。”他用
刻而通俗的笔调,写他观察
微的熟悉生活,所以能够那么娓娓动人。也有人说:他的小说,果然揭
了一些问题,只是没有提
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某些篇的结局,呈现一片迷惘状态,是很不足取的。这
批评,原有一定的
理,指
了他的缺
和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
于“五四”运动的初期,新思
开始萌芽,是大革命的前夕。有那样一位作家,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为之呼吁,引起读者的共鸣,肯定他的
步意义,承认他的作品是于革命有利的。
这一时期,客观上他是南北驰名,约他写小说的报社函电至;主观上却正
力充沛,一天不写小说就一天不痛快。他以惊人的速度,分别同时在各地报刊上发表的长篇,有:《北京新晨报》的《满城风雨》,《剑胆琴心》(后在《南京晚报》重刊,改名《世外群龙传》),《
浒别传》,《
喜冤家》(后改名《天河
》);《北平朝报》的《
犬神仙》;北平真光电影院画报的《银汉双星》;沈
《新民晚报》的《
明新史》,《黄金时代》(后在《旅行杂志》重刊,改名《似
年》);《旅行杂志》的《秘密谷》,《如此江山》,《平沪通车》;《申报》的《小西天》,《换巢鸾凤》;上海《晶报》的《锦片前程》;《太原日报》和《南京晚报》同时连载的《过渡时代》;南京《新民报》的《旧时京华》,《武汉日报》的《屠沽列传》等篇。
1936年4月,《南京人报》版。他是社长,我是副社长兼经理,后来又兼总编辑。日常事务,由我承担;只是提纲挈领的大事,才向他请示。这样
,也是我们在上海商量好的,要保证他有足够的写作时间。虽则如此,为了号召读者,他还是编一个综合
副刊,取名《南华经》。每天刊登他两篇连载小说,一名《鼓角声中》,一名《中原豪侠传》。从此连续不断写了多
宣传抗战的小说,其中有:《申报》连载的《东北四连长》,《新闻报》连载的《
血之
》、《续啼笑因缘》,《中央日报》连载的《天明寨》、《风雪之夜》。1937年底,日寇
南京。11月,《南京人报》宣布停刊,把印刷
材拆卸,附木船运赴重庆。我和他各自拖着庞大的家眷,先后西上。我经过汉
,接受陈铭德之约,到重庆参加《新民报》的筹备工作。1938年,在重庆,印刷
材运到,我问他,有无复刊《南京人报》之意。那时由各地撤退到重庆的新闻记者很多,是不难组织一个办报班
的。但他考虑到各
困难,愿意继续从事写作,不再办报了。于是,我介绍他和陈铭德相识,拉他加
《新民报》。起初编一个副刊,取名《最后关
》。
《立报》初创时期,我担任总编辑,和他同住在德邻公寓,朝夕相晤。我们都不喜当时那个上海城市,嫌她太嘈杂、太
。因之,在接受成舍我之约时,都说定短期帮忙,唱个“打*炮戏”大约四五月后,他接到北平朋友来信,说是冀东敌伪组织,开了一张北平文化人的黑名单,将要采取行动。他因在小说中宣传抗日,也被列名其内。随着,家中来了电报,嘱令“勿归”他踌躇彷徨之际,我便建议他举家南迁,到南京去办一张小型报。我把办报计划,说给他听。他欣然同意,就拿
稿费当资金,叫我先回南京,从事筹备。真正用自己劳动得来的血汗钱来办报的,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他还没有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