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金人俘虏纵归之后,有十余人传回了消息,说道其族情愿归降,内中有七八人可令守江之金人纵放我军渡江。然经一一试探,皆未可信,反是有几人并非守江者,其所传回地金人布防情报,多方印证之下。尚还可信。”
女真人地觉悟很低,高强的俘虏工作效果不佳,完全没有解放战争时我党的水准,是以他也没抱多大期望。好在能探得对江的兵力布防,也不算一无所获。
“混同江上,有十三谋克,各守一处水浅可渡处,兵两千四百余。马千匹;金兵大队在宁江州,有十二猛安,兵两万,骑万五匹,多分布于守江诸谋克之后二十里处。可为奥援。其领兵者为金国宁江州都统婆卢火。此人骁勇善战,惟性过刚。且金兵士气低落,粮草又缺,若非婆卢火以城中之粮供养,只怕早已散去也。”
史文恭所言,在宋军听来有些不可思议,然而事实上金兵从来都没有统一的后勤补给,向来都是各部自己养活自己,完颜部只是负责指挥而已,因此在战争中劫掠不但是战争的目的,更是生存地手段。当年对抗辽国天祚帝亲征的护步答冈一役,阿骨打在出兵前要明确与诸部约定,抛弃辎重轻兵追击,便是因为他并没有全军的后勤管理权力。
只不过,从婆卢火动用宁江州地积蓄来供养诸军的举动,看来金人面临灭国大难之下,也开始打破往日地惯例,国家地作用和凝聚力正在日渐增强之中,而历年战胜所得的虏获,大约也可支持相当一段时间,总之要指望对手这么快就自己崩溃,大约不太现实。
史文恭又道:“只因城中粮少,故此金人大军尚在会宁府,据闻今已集结三万兵在彼,骑万余匹。金人畏惧我兵深入,业已令其部民渐次向北迁徙,渡过鸭子河去,其意盖不出相公所料,将欲以此二百里生地与我军周旋,以待冬雪来临。”
果然能留下些俘虏,便是情报战地有效棋子,这些情报何其重要!高强心下甚喜,教史文恭退回,朗声道:“金人守江十三谋克,其后十二猛安,骑兵之比例又高于其全军之水准,足见其并不欲死守江上,若我兵渡者寡,便以骑兵趁我半渡而击;若见江不可守,即恃其地理熟悉,及骑兵多,退守来流水畔,复与我军周旋。诸位将军,可有破敌良策?”
尽管宋军在开州城下打败了金兵,然而凡是了解其中内情及略知兵事者,皆可看出那一战宋军委实胜得侥幸,若不是阿骨打中了陷阱,宋军最多也只得一个平手而已。如今一战之后,双方的优劣尽皆显露,真刀真枪地较量起来,金兵在自己的地面上作战,又有骑兵的优势,宋军最为犀利的震天雷可是不能移动地笨家伙,只须金人能将战场设在自己选定的所在,宋军便无从施其长计。在此情况下,优势的兵力也并不能造成战略上的优势。
倘若大军平推过去,金兵自然是逃之夭夭,只消留下些骑兵在宁江州左近骚扰,宋军人生地不熟,这茫茫山野中有时连路都看不出来,想要捉到敌人真是千难万难。要真是落入那种地步,想要在冬季来临前的几个月中结束战斗,如何能够?
一番商议之下,仍是无有头绪,对于占据了天时地利,又不愿决战的对手,宋军纵使兵多将广,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计策来。苦就苦在这地方人烟稀少,又是民族间的战斗,能玩得转地计策少之又少,想要学吕蒙白衣渡江,给金人来个偷袭的话,这江上自来没有什么商船的,要怎样神不知鬼不觉地拿下对方的烽燧?
既然无法在宁江州打一仗,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高强也只好退而求其次,先命诸将做好渡江作战地计划,倘若能集中骑兵,从距离宁江州最近地地段渡江发起进攻,多少也能在宁江州城下捕捉到对方一些来不及撤退的兵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