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道:“假如我是共工,被千军万马追杀,逃到这里,而这里是共工一族的圣地或老巢,还有最后的少量人马,我会怎样用计呢?会用头去撞山吗?笑话!要撞也不必回到家里来撞啊…看,四面高岗上全是石头,中央是盆地,更低洼一点的出口在东南,敌人正蜂拥而入!我会命人站在四周的山岗上,一齐将巨大的石块推下来!最好是圆石,它能一泻到底,并直扑东南!只要事先有准备,或巨石足够多,谁能抵挡?哪怕行军万马也一齐玩完!”
接着,他摸着云姬红红的脸蛋道:“你想,那时所谓的‘兵法’还只在萌芽阶段,‘落石计’可能是初次使用,那么多兵马正在乘胜追杀,忽然山岗上掉下无数地巨石,向自己砸来,懵头转向之际,会不会以为是天柱折断了呢?这应该就是‘共工头触不周之山’的奥秘!共工是炎帝一族的后人,也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和胆略的英雄,所以才敢于挑战黄帝的权威!他这一次,也许是真的战败逃回老巢,更也许是早有准备,诈败而引敌中伏,所以才使这一场面如此惊心动魄!…今日我身临其境,真是很佩服这位敢于反抗地远古英雄!”
云姬惊奇道:“你竟把那么惊心动魄的神话说成是一个简单的落石之计…但是,《史记。三皇本记》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史料上怎么不直接像你那样写呢?”
杨华笑道:“史料?那是根据黄帝一脉的传说来编写的啊,而传说又怎能把自己的糗事拿来张扬,当然是文过饰非,用一场自然巨变来掩盖因中计而损兵折将的事实啦!尽管这样,无论是《史记》还是《淮南子》在共工头触不周之山以后也都没把战争再说下去,只是强调了自然巨变,这说明共工至少在那次战役是反败为胜了!此外,我们知道,日月西移,水流归东,是早就有了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不周山之战以后才发生的。何况任何史料都未说不周之山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即然没有达到十分高地程度,又怎能成为天柱呢?因此,两军交战之中忽然出现‘天柱折、地维缺’,我只能认为这是‘任智刑以强’地共工所设计的一场落石之计!否则,要撞断天柱,共工地脑袋不但要硬,还要变得很大才行,这可能吗?”
云姬笑了:“好吧!算你有理…”她乖乖地走到杨华边上坐好,秀眉微颦,静静等候杨华对她发起那令人又想又怕的“侵犯”却意外地发现杨华似乎在发愁,忙问:“杨大哥,你怎么啦?”
杨华叹道:“唉!可如果这是事实,不周之山似乎就没有神秘的无敌力量了啊!怎么用以战胜倭寇呢?”
云姬连忙安慰道:“杨大哥别急,据我感应,不周之山的神秘力量,应该还是有的!况且我早已想好了办法:你手中的计分器,是能够穿越时空传递信息的,你只要回到现代,查明那个‘靖国神迹株式会社’所处地点的经纬度,打在记分器上,我这里立刻就能知道。于是,我们就可以利用历史前后的因果关系,破坏那处地基的原有结构,使得它根本支撑不了任何建筑…那时,你猜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