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日,石越倒是接到注京一份正式的诏书。诏书中拒绝了他回京奔丧的请
有一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个时候,他只能也必须站在两府诸公一边。这也是
将领们会宁可听从皇帝的指挥打败仗,也不会拒绝执行皇帝的手诏。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皇帝的内降指挥,倒也算是“迫不得已”
小皇帝的这手诏,是
促石越尽快
兵,救援
州。
他也不能下令诸军将领不得听从皇帝的指挥,只得给注京的两府诸公写了一封信
皇帝不会跟一个拒绝他手诏的文臣计较,因为那危害不大,事实上中主以上
法,小皇帝既要稳定局面,面上便仍得尊重这两位宰执大臣,事实上他也轻易动
但是,有这个本事的武将,那是百中无一。
争,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寂寞,希望能上执行自己的政策与主张。韩维与范纯仁
等战争结束,再营造山陵。皇帝并向天下颁布了亲政诏,宣布大赦天下,表示他将
让石越稍稍安的是,皇帝挽留了韩维,太皇太后的遗
,暂安于大相国寺
两府的札表面上是询问他应对契丹使者之策略—在得知太皇太后大行之
的皇帝,甚至更加恶劣的皇帝,迟早都
军赏罚退,皆当断于宣台,否则,臣不敢受此任。”
但是,在接到这些诏令的同时,他又接到了两府的札与皇帝的手诏。
他:“不经凤阁莺台,焉得为救?!陛下既以河北之事委臣,便当任臣信臣,凡诸
生了什么。
琐小事,但凡涉及官员任免、军国之事,从无一事不经两府。
但是,石越可以不客气的拒受皇帝手诏,他却不能不担心,大分武将可没有
求,皇帝并且重申了石越的功劳,国家对他的倚重与信任,并且表示军国之事,一
后,辽国肯定会遣使致哀,两府询问石越的意见—这个使者,究竟是接纳还是不
这一,大宋朝已经有不少先例在前了。
可以追溯到真宗朝,这是宋朝绝非汉唐可比的地方。相信即使是吕惠卿在他的位
而石越的回复是,令使者将手诏送回京师,并且给小皇帝上了一奏章,告诉
石越不怕皇帝给自己下手诏,却不能不怕皇帝绕过自己,直接去指挥军队。但
尽快兵,以夺回
州,
太皇太后在天之灵。
七年了,石越几乎已经忘记“内降指挥”原来还可以直接涉军国大事。
严厉的指责他们失职,没有好好规劝皇帝。
开御前会议与两府。
小皇帝既要安抚两府诸公,使政局不至于发生太大的波动,影响到对辽国的战
而皇帝的手诏更象是一份密诏,要求他凡有契丹遣使,一概拒之。
墨维治事,誓要将契丹驱逐境,甚至继承先帝之遗志,矢志收复燕云。
取决于政治传统、外朝与中朝的博弈,以及整个文官阶层的觉悟。
以委之。这份诏令发时,注京已经得知了
州失守的消息,委婉的表示希望他能
都明白这是对他的统治有好的,而秋后算账成本太
。但是,对于敢于拒不听从
他命令的统兵将领,那在皇帝的心中,便是与谋反之臣无异。
在绍圣间,太后执政七年,所有内降指挥,便是全都局限于礼仪制度上的烦
这个心理素质。大宋朝大分的文臣敢于毫不客气的把内降指挥丢到皇帝的脸上
因为武官们的地位,远比文臣们要。
不了韩维与范纯仁们,于是,沉不住气的小皇帝便脆另辟蹊径,用内降指挥来绕
接纳?石越自然看得,两府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他一直所努力的,当外朝的力量增,中朝的权力便会削弱,大宋朝士大夫的觉醒
不可能永远指望皇帝如仁宗那么好说话,又或者如赵项那么明事理。如小皇帝这样
从这两份互相矛盾的命令中,石越与他的漠臣们,到此时,才总算猜到注京发
但这可不能让石越到安
。
置,也会与他同样的事情。其实这才是考验他们的时候,在一个君主制国家,你
自然是要竭力替石越承担压力,而且二人也绝不会委屈自己的意志去屈从皇帝的想
会被突破。如内降指挥这东西的效力,更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