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
大名府,三路宣抚使司行辕内,溪园。一座石亭之内,亭中的石桌上,摆放着
各色时鲜水果与点心,石桌两旁对坐着两位四五十来岁的白袍男子,两人身后,各
站着一位青衣侍从,都是低着头,叉手侍立。在石亭东边,离亭约五六步远的水池
之畔,还有一个中年白袍男子,正端坐在一块大青石上垂钓。这年八月上旬的大名
府,炎热并未完全消退,这溪园之内,树木成荫,清风徐来,好不清凉,若非石亭
之外,到处都是身着铁甲,荷戈持矛的!士,真让人有人间仙境之叹。
“想来子明垂相当已猜到我的来意?”坐在亭内下首的一个男子,端起面前的
玉杯,轻轻的哦了一口冰镇酸梅汤,又将杯子放回桌上。他说话之时,一双锐利的
眼睛,一刻都没有离开坐在他对面的石越。
“师朴一”石越回视着这位与自己同为遗诏辅政之臣的参知政事、兵部尚
书,默然一会。能让韩忠彦亲自来做钦差,自然是了不得的大事。而如今之事,莫
大于与辽国的议和。“是皇上不准么?”
“是。”韩忠彦微微点了点头“皇上不肯与辽人议和,想叫垂相不要接纳辽
使。”
“如此,皇上只需遣一介之使持诏前来,便足矣。”石越淡淡说道“劳动师
朴前来,想来此事仍有转圈。”
韩忠彦不置可否的笑道:“军国大事,有时只凭着公文往来,却也说不太清
楚。故此我特意来问问垂相的本意。到底是真议和,还是假议和?”
“真议和又如何?假议和又如何?总之都是议和。”石越笑道:“苟能制侵
陵,岂在多在杀伤?所谓‘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若能不动兵刀,便将
辽人赶出国土,使百姓得以重返家乡,安居乐业,又何乐而不为?”
“若是如此,只恐皇上不肯答应。”
“只须是为国家社视有利,只要我们做臣子的苦谏,皇上年岁虽小,却极圣
明,必能从谏如流。”
“若两府皆不愿意议和呢?”
“这又是为何?”石越愕然望着韩忠彦,道:“只须条款合适,持国垂相【2〕必肯议和。”
韩忠彦摇摇头,沉声道:“吾来之前,持国垂相曾让我转告子明垂相:此一
时,彼一时。”
“这又是何意?”
“攻守之势异也。”韩忠彦望着石越,他虽心里认定石越只是装傻,却也不得
不先把自己的想法交待清楚“八月之前,官军屡败,任谁也不能保证局势会到何
种地步,议和不得不成为一个选择。但如今我军兵势复振,更胜过往,而辽人师久
必疲,如今已经是强弩之末,中智以上,皆知辽人兵锋已止于深州,再难进半步。
而我大宋却有十余万大军以逸待劳。他倾国而来,若是所向披靡,自然万事皆休
可既然奈何我不得,那就容不得他说战便战,想和便和!当年真宗之时,我兵甲不
修,文武多怯懦,便有千载良机也抓不住,只好忍痛议和。可如今岂是真宗时事?
御前数次会议,皆以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昔日汉武帝马邑不能击灭匈奴,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