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威尔逊也就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接受英国的海洋政策并听任国逐渐成为协约国的兵工厂。因为“大多数
国工业家自然
有和银行家同样的态度。因为英国控制了海洋,我们的销路主要是在协约国,我们愿意看到协约国继续这场战争并赢得战争。”
制海权,陈文看到了战争成败的一个关键,德国就是因此而败,尽
它的陆军单挑英法俄而不落下风。
而正是利益的关系,注定了德联盟不可能实现。也就使中国能够保持相对**的地位,既不必因为加
同盟国而受到协约国的
涉和威胁,更可以让双方都对中国采取审慎的态度,以免中国被迫
一面倒的选择。
但是当英国海军掌握了制海权,国变成了协约国单方面的军需供应国“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时,大多数
国商人转向了协约国。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当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威胁不断扩大,协约国一时还拿不有效的对付手段,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时。
国人开始担心了,万一协约国战败,
国非但不能继续
行“中立贸易”,连给协约国的战争货款也将收不回。
当然,现在中、中德关系正
于
月期。一切看起来都那么
好,都那么坦
无私,
都
现着兄弟般的友谊。中国巧妙地分别向
德两国表示
在远东将义不容辞地挑起拒俄反日的重任,毫无怨言地为
德两国的利益服务。这
表示是如此的真实可信,而且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谁也别把自己看得那么尚,虽然
国的政策使中国获得了利益,但并不意味着
国就真的那么无私,探究到最后。依然还是国家利益在引导着这一切。
对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战并且加
协约方一方。陈文
一直有着冷静的判断,虽然看起来这是随着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
现的偶然
,但从本质上讲,从后起的帝国主义大国的地位看,
国卷
这场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大战却是必然的。
“而随着协约国的安全开始受到威胁,一个金危机已经开始抬
。从保护债务国的角度
发,
国也应尽快参战。由于利益的关系,
国再不能默认德国潜艇封锁而不损害
国与协约国的友好关系,而且这
默认或许会使德国获胜。换言之,
国在这些新形势下再不能绝对公平;不
怎么样,都会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不利。”
国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
形式参战,这一切都还是取决于它本
的利益。“中立”,一方面是
国国内孤立主义、和平主义很
烈,人民反战;另一方面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时机,捞取实利。正如
国驻英大使佩奇所预见到的,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海上将不再有德国。而十年以后…整个世界前途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