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一个措手不及,王伯当身边地十来个亲卫都已阵亡。只不过,那伙人也阵亡了一大半,原本,他们以为加把劲。就能把这个身着漂亮盔甲,一看就敌军高级将领的头颅砍下来。不料,经过几次交锋,他们不仅没有砍下这个敌人的脑袋,甚至无法把对方向后逼退。
“嗬!”
王伯当像野兽一般咆哮着,紧握手中的长矛,他全身上下满是鲜血,这些血,有地来自于他身上的伤口,不过,大部分都是别人地。
云梯上。不时有士卒爬上城头,然后三个三个的形成战斗小队,向外扩张开来。
目睹这一切,与王伯当对峙的士卒们面露惧色,由于夏军的攻势极其猛烈,每段城墙上都有战斗,守军已经没有了援兵。眼看登上城头的夏军越来越多,作为军中的老兵。他们自然知道大势已去。
没有交换什么眼色,王伯当对面的守军各自大喝一声,调转身,向后逃去,他们都知道。在战场上放弃抵抗。将后背交给敌人是非常愚蠢的事情,不过。由于绝望,他们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只知道亡命向前奔跑,希望能逃得性命。
其实,他们也并非没有想过投降,不过,因为是老兵,所以他们知道在这个时候放下武器投降并非什么明智之举,由于城头的战斗激烈,双方都杀红了眼,谁又能担保敌人不会杀得性起,顺手将投降的人也砍了呢?因此,快速离开战场,那才是真正地保命之道。
其实,王伯当已经身疲力乏,只是在勉力支撑,虽然知道追杀逃跑的士兵没有任何危险,他也懒得拔足追赶了。
他将长矛柱在地上,背靠着墙垛,哈哈大笑起来。
自从成为一军之将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身先士卒,赤膊上阵了,看来,自己的身手并没有退化,还是能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力杀人!
他拒绝了后面赶上来的亲卫的搀扶,而是挥动手臂,示意大家向前厮杀,站在城头上,入目之处,尽是逃跑的敌军,以及成群结队尾随追赶的夏军。
大势已定矣!
王伯当将身子挺得笔直,站在城头上,风迎面吹来,他感觉自己站在峰巅,心情甚是愉快!
四月十五日下午,夏军王伯当部攻陷金墉,有力地保障了在洛阳周边扎营地尉迟恭部的后勤供应。
和王伯当部攻打金墉时地惨烈相比,刘雅部攻击偃师的行动则没有费一点力气,也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偃师的守将乃是原瓦岗李密的谋臣郑,现为郑国御史大夫。
当初,李密败亡,郑负责镇守偃师,王世充率军围困偃师时,郑的部将打开城门放王世充地大军入城,郑和裴仁基,祖君彦等数十位瓦岗重臣被王世充俘获,俘获这些人后,王世充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温言劝降。
其中,祖君彦和少数瓦岗将领誓死不屈,被王世充所杀,郑和裴仁基则降了王世充,裴家父子得到了王世充地重用,郑也位居御史大夫,只不过,郑一职乃是虚衔,王世充其人刚愎自用,虽然,登上皇位时,表示会虚心接受百姓和大臣们的进谏,实际上,却对臣子和百姓地进谏置之不理,郑作为原瓦岗旧臣,自然不敢惹怒王世充,所上的表章皆是投其所好,所作所为只是白领俸禄而已。
当初,李密在童山大败宇文化及,俘获了随宇文化及一起从江都北上的王世充的家族,王世充的老哥王世伟,儿子王玄应,王玄恕,王玄琼等人皆成为了李密的人质。
李密在和王世充交战时,郑负责镇守偃师,当时,王世充的家人则被李密安置在偃师,虽然双方处在敌对的状态下,郑却也没苛刻王世充的家人,对他们多有照顾,使其衣食无忧,与王玄应多多少少还有些交情。
后来,因为这段香火情,郑虽然没有得到王世充的重用,却和王玄应关系不错,当王世充东征荥阳时。命令太子王玄应监国,在王玄应的委派下,郑得以出东都,入偃师。负责镇守偃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