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杨诚倒不是个独断专行的人,只要别人的建议在理,不论其身份高低,他都能虚心接纳。只不过这一次,杨诚却是铁了心一般。他也并不是没有想过要兼顾各方利益,学章盛那样玩玩平衡地权术。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章盛在生之时让有人都不敢妄动,他的一句话便可抵千军万马,可是他尸骨未寒,朝中却乱成一团了。以一个人的来控制各方的平衡,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他并不希望走上章盛的老路,一旦自己离开朝堂后,所有的努力都付诸流水。
当然,他也知道世上并没有行之万世的良策,他做的这些日后也不知道能保持多久。只不过大势一定,要想改变却并非易事。只要他的方法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以他看来,再由谁来主政,轻易也不能动多少。富足安定之势一成,至少数十年内百姓都将因此而受益。至于再远,却也不是他能管得了地了。
殿内一片沉寂。杨诚微微有些愕然,他本以为就算不满朝反对,至少也会引起激烈争论,他甚至有了舌战群儒的心理准备,虽然他的口才并不算好。可是现在这种情况,却完全出乎他地意料,竟然没有一人反对,也没有一人出声赞同。
这种情形让杨诚心里不由一冷。没有人反对,也没有赞同,这样的情形他并不是没有经历过。之前在征北军中还是一个小兵的他,便曾遇上过不少这样的情形,主帅一下令,众将士除了执行外别无他言,一直到遇上李平北后,这样的情形才再没出现在他面前。有过切身体会,他当然知道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形。将士不敢言,那是迫于主帅地淫威;百官不敢言…杨诚不敢再想下去,但心情却一下子低落下来。
高坐在上地陈博不仅丝毫不以为意,反而露出满意地笑容。“众卿既无异义,那即日就颁布天下实施。朕同时宣布,这一系列举措,都由忠勇公主持进行,六部和百官需全力支持,内监诸宦也会协助忠勇公办事。旦有阳奉阴违,办事不利者,皆从重处罚,遇赦不幸!”
“臣等谨尊圣意!”机械而整齐的声音在殿内响起,杨诚地心也不由沉了下去。他倒不愁这些官员敢违抗圣意来阻挠他,但从今天的表现看,要想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全力支持自己,却是不可能的了。要想办好事情,没有积极主动的心态是不可能的,这是在交州诸郡县官吏身上得到过明证的。若是百官以应付的态度来协助自己,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得到百官回应后,陈博又让陈顺宣读了数道圣旨,一一印证了杨贵的那些“小道消息”倪忠负责监查吏部,吏部的侍郎中有一半改由宫内宦官出任,朝廷三品以下的官员任命,皆要由吏部“合议”通过后方才有效。当然,杨诚身分特殊,对于郡守及其以下官员的任命,都拥有相机行事之权,吏部即使是疑异,也需先通报发文,再向皇帝上奏质疑。这样一来,吏部即使想阻挠,却也成为空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