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展神通
与西线战事迅速结束不同,东征高丽的李世绩却终于遇上了一块ying骨tou。
在东征前半程,可说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但当大军推进到安市城时,李世绩本来并未将这小城放在眼中,挥军攻城。不想这小城虽然看来不大,但城墙却甚是坚实,更兼守军上下一心,连着攻打数日,依然未见破城之机。
此时,高丽援兵已至,领军乃是北bu耨萨高延寿、高惠真。耨萨本是官员,相当于都督之职。二人带着十五万大军,昼夜兼程,yu借唐兵攻城不下之时,两相jiao攻,将唐军困于城下。
唐军闻得此信,尽皆大惊。李世绩却不以为然,大师回tou正面迎击援军,另派偏师,直插敌军shen后,以十万对十五万,大破高丽军。高延寿、高惠真走投无路,只得率军投降。此战中,领兵出战的小将薛仁贵白袍银戟,一ma当先,冲溃敌营,一战成名,威名远扬。
此时西线战事已平,国内众人,俱将目光集聚在高丽战场上。官报因为有随军采访同行,虽然山高路远,信息略为滞后,但依然不时有战况见于报端。待薛仁贵在安市城下勇名大振时,朝廷也有意将忠勇事迹,大加宣传,因此这些时候,报纸连篇累椟,俱是薛仁贵的英勇事迹。更有文人墨客为之作诗歌咏,连李世民也多有夸奖之词。
“小九,听说了没有,你们范yang前些时候有个戏班子。居然还排了一出《白袍征东记》什么的戏,过几天居然要到chang安演来了。”祖述笑嘻嘻地对卢鸿说dao。
卢鸿点tou。这事他自然知dao。事实上,写这剧本的还是太极书院地几个学生。范yang一地,离辽东本就近些,因此当地人对战事的关注也颇高。当薛仁贵的事迹liu传时,当地的戏班子正发愁没有合适的戏演,结果便有人心思一动,求人给写了个剧本,将薛仁贵家贫从军、贤妻励志、从军剿贼、东征高丽成名之事,联缀成篇。居然就凑了这出戏出来。
要说这等戏本,无论词曲还是唱念表演,与京城中卢鸿、祖述、莺娘的组织自然是无法相比。但出自民间,也自有其特点。表演中插科打荤,百般热闹。又正合了眼下形势,因此一亮相便大受民众喜爱。其他班子见了,过来说合,也取了本子去,整个范yang。几家班子同时上演这出戏,弄得轰轰烈烈。
“此事我也清楚,便是城中几位富商。不忿你那班子,本地又无可以抗衡者,因此才有了范yang班儿进京一事。前些天报纸上也登了不少这些事情,现在只要是与东征有关的消息,都万人瞩目,这出戏火起来,倒是很得人心啊。”
“呵,说来不过是个草台班子,一群杂七杂八的人弄出来的,好能好到哪去?”祖述一脸的不服气:“任哪都没办法和咱们比。我们商量着。这些天是不是也该弄出新戏了,小九你看----”
卢鸿摇摇toudao:“祖兄此言差矣。若说词曲文雅、台风规矩,那班子拍ma也追不上你们。可你也不能小瞧了这些民间来地东西。不信你瞧,这戏表现绝对差不了哪去。与其唱对台戏,还不如你们也好好看看人家的东西里边。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对咱们的戏曲,也有好chu1。”
看祖述不以为然地表情,卢鸿笑dao:“孔夫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戏在范yang能大受欢迎。必然有其dao理。祖兄乃是词曲大家。难不成还有瞧不起这下里ba人的意思么?”
听卢鸿这么说,祖述用手挠着tou。嘿嘿笑着dao:“啥事让小九你一说,总是有dao理的。也罢,老黑这便回去叫人那班人,一齐准备去看看这《白袍征东记》有什么名堂便是。”
过了几天,那家名叫“燕社”的戏班子在chang安首演了《白袍征东记》。因为是几家富商cao2持的,自然不会在戏院中上演了。好在班子本来在范yang也是跑大台的,在chang安这地戏台上也没放得很开。几场下来,虽然在士林中影响不大,但却很受chang安百姓的欢迎,一连演了十几天,场面也是非常热闹。
自此以后,自编自演成了大唐各地戏班子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各地各类戏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直到后来,由莺娘等所倡,在chang安专门开立了一所戏坊,负责培养人才,整理各类资料,使得戏曲行业更加繁荣,不断发展。
大唐国内戏唱得热闹,高丽境内兵争也是到了jin要时分。虽然李世绩正面退敌,但那安市城,连着攻打了一个多月,摇摇yu坠,但就是未能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