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玩笑。说难听点,那是拿战士们生命给自己加官进爵,这个,你们千万别再有着了。这种心思在,你们永远成不了名将,将来有事,手下士卒也不能卖命来保你们。将士是什么,是你们的拳头是你们腿脚,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毁伤。你没事会用拳头去击打铁钉石子么,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是用,而不是无谓去击打铁钉石子,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士兵们能带着战利品回家是寡人最乐意见到的,而不是战友们挂着烈士的骨灰盒子回家!”
训话是对小将们,听得见的是周边大部分士卒,士卒们听了那个心暖啊,有些人还在埋怨十来天的远距离奔袭,现在都忍不住掉下眼泪来,太上王不愧为吴越之魂啊。
“我答应。”吴越大王对着自己的使者命令“告诉他们,来我军中商议怎么投降的事来。”
“诺,属下这就去,大王还有话要带么?”
“去吧,给他们限定时间答复,马上过来。”
====
草原人打仗往往男女老少一起上,所以军队战斗力一直怎样。单论青壮的话也不低于大汉的军队。可眼下青壮基本不在,能怎么办,以老弱去迎击吴越军,怕是不可能的。
吴越太上王答应收留他们做奴,那么一定是去商议怎么缴纳牛羊的问题。草原的规矩,整个小部落投靠过去,每年要向头人部落缴纳一定的牛马的。漠北十万匈奴投靠鲜卑后也是这么办的,现在漠北匈奴已经渐渐恢复到二十万人,他们这些东部小鲜卑部落实在是没实力来这么几次,只有低头埋首养元固本。
一百三十万匹马、五百万头牛、一千多万羊,说明一个问题,打仗是很赚钱的活。吴越太上王的答复是易地,给予一个一年四季都是绿草的地方放牧。
这话说得极具欺骗性了,吴越太上王没有答应他们还全部聚集,所以三十五个部落重新合并按照人头拆分到一百个放牧农场。虽然这些鲜卑人不知道农场是啥玩意,但是听着就是部落意思,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放牧。这是鲜卑人最希望保留的生活,而不是去种地。当然吴越太上王也答应他们依旧信仰长生天,这一点吴越太上王知道过不了几代都会汉化。
常年长青草的地方,后世地理知识多点的都是知道的,热带亚热带呗。这些草原人去吴越南方山区放牧,那么只有一个后果,和山里的山越各残存部落争斗呗。其实内附的政策也不一定就坏,看内附到啥地方,只要核心区不给进入,他们有能如何。以草原人去南方各地放牧,替吴越太上王看守那些不稳定的地方,这才是用在好地方。后世历史上蒙古就让女真和契丹部落加入蒙古部落去云南贵州放牧来着。
吴越太上王要帮子孙削去刺头,吴越南方各族太多,没有个上千年的征战,其实是很难实际控制的。现在用鲜卑奴来控制南方,搅浑水,而鲜卑奴还能每年带给吴越军一定数量的马匹,这也是长久利益啊。鲜卑奴们也不是好像与的,和吴越军没得作战胜算,打个吧南蛮还不是手到擒来。
投名状是免不了的,牛马要拿出一部分犒赏吴越军,女人也要贡献,这个不算。真正的投名状是吴越军押着那些青壮来到鲜卑人走在山间荒草中。
远处的石像和木雕说明这里是鲜卑先人们安居的地方,但是鲜卑人怎么会猜不到吴越军的意思。纷纷骚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