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政于宿老,民多称其贤。
江浙黄宗羲,前朝内阁首辅也,归隐之后,作《列王记》、《古今昏君集》、《书山小语》等,讥讽朝政,抨击朝廷,大臣多忿之,上表请惩戒,太宗拒之,以太祖所立“不**,不毁书,不以妄言杀人”为据,遣使拜会黄宗羲,问朝政,咨方略,黄大恸。入朝辅政,卒于任上,时年百岁。然黄所创之复社尚存,抨击时政,诟病君王,屡见报端,人皆呼之愤青。太宗以为常。
太宗寿六十有八,在位三十年,四海升平,百姓久不闻刀兵之事。海外无一日不战,数十年未尝一败。开疆万里,拓土域外,迁徙民众,遍布宇内。皆赖太宗之德。
太宗崩,朝野乡间,天下恸哭不止,举国哀悼,百姓数年尚有戚容。
后德宗立,时于太庙祭祀,思念太祖,太宗德行,恸哭不已。
《通鉴德宗本纪》
大楚德宗,乃太宗长子,幼聪慧,两岁能言,三岁识字,人皆呼之为神童。
德宗少时,放荡不羁,言辞轻佻,屡见祸端。太宗怒,遣玄衣卫护之,游牧塞外,历尽甘苦,德行收敛,见鳏寡老人,常以身己度之,赐以金帛。
德宗登基三年,毫无建树,百姓多鄙之。曰纨绔焉能成事?德宗一朝暴起,兴兵百万,渡海远征美洲,开疆千里,移民百万。由此国家日富一日,钱粮堆积,不可胜数。
后有官吏问之,德宗曰天下承平已久,若行刀兵之事,民多安逸,不愿为之。国内土地,瓜分殆毕,欲求经济发展,当重开市场,以资源入华夏,譬如两方博弈,一子活棋,此类同也。
然德宗天性未泯,曾携后、妃数人偷出宫中,流连江南数月,至今有“德宗游江南”遗迹可寻。
德宗寿七十而崩,孝宗立,朝政如常。民常思德宗故事,时有剧本上演。
《通鉴。更元修书》
孝宗改元更元。更元十一年,孝宗广募天下贤士,凡五百余,云集京师,天下献书千万册。乃以内阁大学士张凤为首,于兴文殿中编纂书册,历二十余年,成《通鉴》三十册,尽书各朝各代帝王之得失,凡九千五百五十七万言。后交机械印刷万余册,广布于世。于今已有数十年矣
后有太原王氏之后,山东济南王重,王明兄弟,广集门客,招揽贤才,著《华夏新录》,历尽寒暑,增删三次,二十五年乃成,孝宗嘉之,封为翰林编修。不拜,续写《华夏百工志》,书未成而明卒。王重乃以垂暮之年,殚精竭虑,夜夜批阅,终成二书。后献与朝廷,孝宗乃下令刊行,天下震惊。增印五次,译为西洋文字数十种,通行天下。
《华夏新录》所著为华夏科技、人文、历史、百工、器物、风景、古迹、物产、传说、民俗、医药、祭祀凡千余种,洋洋洒洒数亿言,小字刊印,亦须六十余本之厚,孝宗尝以布袋纳之,重不能举,笑曰:此天下第一书也此名遂大行于世。
附:《华夏新录。告刘文忠公书》
颍川刘公敬上:
先生尊鉴,小子顿首,去年朝鲜一别,于今已一年矣当是时,乘火车游览名山古刹,笑语宛如昨昔。一年虽过,然公之言语屡现眼前,以为鞭策也。
旧岁以来,小子时常有心著书立说,欲以三尺笔锋,著不世之作,传诸后世,泽被苍生。然懒惰不能成,时寄情于山水之间,不以著书为念。
刘公一言,如黄钟大吕,惊醒梦中之人。著书非为名利,乃为我汉人文化传承,为我族类光耀于世。窃念前夕,欲以著书成名念想,真汗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