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2)
《壮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试策一》,有徐邻唐按语:
“是科为己卯,朝宗举第三人。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如以此策入彀,吾辈且得罪。’本房廖公国遴力争曰:‘果得罪,本房愿独任之。’正考迟回良久曰:‘吾辈得罪,不过降级罚薪而已。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朝宗遂落。今读其策,岂让刘蒉,千载一辙,良可叹也。”
正主考的意思是,取中侯方域,则磨勘试卷,侯方域将获重罪,是故斥落正所以保全。这个说法,可以成立。因为侯方域这篇策论中,对崇祯有极shen刻的批评,试摘数段如下:
“所贵于甘德者,能临天下之谓也。虞书曰:‘临下以简。’而后世任数之主,乃yu于其察察以穷之。过矣!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探索其间,其偶得之也,则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转而疑人。秉自用之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
这开tou的一段,便是指崇祯察察为明之故,而非虚空鉴衡,骤作月旦,是有实例为gen据的。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太宗兵bi1北京,宁远巡抚袁崇焕率师赴援。其先,俘获太监二人,清太宗付与汉军旗人高鸿中、鲍承先监收。高、鲍二人遵密计行事,据《清太宗实录》所载如此:
“坐近二人,故作耳语云:‘今月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袁崇焕下狱。”
这完全是《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故事的翻版。事实上,清太祖时曾将《三国演义》译为满文,作为兵书。清太宗确为有心用此反间计,而居然奏效。孟心史先生对崇祯“竟堕此等下劣诡dao,自坏万里chang城”shen致感叹。后入读史,尚有余憾,则在当时的侯方域,自更痛心疾首,所以在策论中痛切陈词如此。倘或中式,闱墨发刻,天下皆知,则谤讪君上,必有ju祸。是故“保全”之说,亦不可全视为遁词。
榜发下第,侯方域回家乡,与贾开宗等组织文社,名为“雪苑社”社友共六人。《李姬传》所谓“雪苑侯生”之雪苑,出chu1在此。
崇祯十四年,侯恂出狱而侯执蒲病故。这年李自成破南yang,围开封,侯方域奉父避难金陵。下一年归德沦陷,开封被围益急。其时在河南的官兵,以左良玉的实力比较雄厚,但跋扈不听节制,特起侯恂以兵bu侍郎总guan援汴官军,结果很不理想。侯方域《宁南侯传》:
“以司徒公代丁启睿督师,良玉大喜踊跃,遣其将金声桓率兵五千迎司徒公。司徒公既受命,而朝廷中变,乃命拒河援汴,无赴良玉军。良玉yu率其军三十万,觐司徒公于北河;司徒公知粮无所出…卒不得与良玉军会。未几,有媒孽之者,司徒公遂得罪。”
这段文章写得支离不明,所谓“朝廷中变”系指何事?左良玉拥兵三十万,侯恂可曾督促攻贼?皆无jiao代。此由于侯方域为亲者讳,隐略了一大段事实:其时侯恂尚未受代,开封前线,仍由丁启睿督师。官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诸军,云屯于开封以南的朱仙镇,与贼垒相望。《明史纪事本末》载:
“启睿督诸军进战。良玉曰:‘贼锋方锐,未可击也。’启睿曰:‘汴围已急,岂能持久?必击之!’诸将咸惧,请诘朝战,良玉以其兵南走襄yang,诸军相次而走,督师营luan。”
明史《左良玉传》所记大致相同,而更为详晰:
“贼营西,官军营北。良玉见贼势盛,一夕ba营遁,众军望见皆溃。自成戒士卒,待良玉兵过,从后击之。官军幸追者缓,疾驰八十里。贼已于其前穿堑,shen广各二寻,环绕百里;自成亲率众遮于后,良玉兵大luan,下ma渡沟,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过。贼从而蹂之,军大败。”
结果是“弃ma骡万匹,qi械无算,良玉走襄yang”其时侯恂在黄河北岸,崇祯命侯恂“拒河图贼”命左良玉“以兵来会”即由襄yang北上,仍回开封前线,而左良玉“畏自成迁延不至”于是九月间,李自成决河guan城,中州佳丽,尽付波臣,大堤弦guan,与浊chao相呜咽了!
于此可知,《宁南侯传》所谓“liu贼惮之,呼为左爷爷”有无其事,实成疑问。史实俱在,左良玉不能不负开封失陷的主要责任。而侯恂复起,对左良玉一无作用可言。侯方域所记,实皆粉饰之词。据明史《左良玉传》:“帝怒恂罢其官,不能罪良玉也。”则左良玉所报答于举主者,实所不堪。独怪侯方域犹为之曲曲回护,此中是何dao理,很难索解。
左良玉自兵败后,即在chang江上游劫盐船为活。崇祯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