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这是说释迦牟尼佛成
以后,第一次去宏法、开示。
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宏法,是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那末,鹿野苑在什么地方呢?是在中天竺(印度的中)的一个小国家,名叫波罗奈国。这里有个鹿野苑,或者称为鹿林、鹿苑、仙苑,总而言之,这个森林里面养了好多的鹿,等于是在那儿放生的。从前有好多仙人,都在那儿用功修
所以佛成了以后,他自己在用功静虑,也教我们离
最重要是心要澄静下来,用静的最
的
神安定的功夫“是最为胜”,这
法门(功夫)是最为殊胜的。
《普门品》说:“若有众生,多于,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
。”世间最大的就是男女之
,要破除它,有什么方法呢?当
火中烧的时候,你如果很虔诚、很恭敬地称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样,就可以把
心停息下来,这是《普门品》中告诉我们离
的方法。
我们必须知,释迦牟尼佛成
,不是那么简单的,大家看看我们大殿中木雕的佛传,其中有一幅,就是
王所用来阻碍释迦牟尼佛修行,所用的手段。
王名叫波旬,他看到释迦牟尼佛即将成佛了,心里
到非常的恐慌。
“我这一坐下,要是不能觉悟的话,就永远不离开座位。”
人本来就备了佛
,我今天才正式觉悟了。”
所以王就决心破坏佛的修行。先是用
人计,派了好多姿
可人的女孩
,围绕在他的
边歌舞献伎,使尽了勾引、诱惑的方法。其实释迦牟尼佛还是王太
的时候,后
有的是嫔妃彩女,世间的
女,要多漂亮的就有多漂亮的。因此,对于
女的诱惑,他
本无动于衷,依然如如不动地用功。
“作是思惟”,他就作这一的思考。思惟,很沉静在考虑、思索、
定(不是睡觉,而是在那儿用功)。中国的大圣人孔夫
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就是什么都没有,殆,是很危险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每天在学习,学了、听过就从这个耳朵
去,又从另一只耳朵跑
来,一
都不经过脑
去思索,这样的学习是徒然的,白费功夫。另一方面,假如你没有学,一天到晚只是胡思
想“思而不学则殆”,这样走火
,是很危险的。因此,思与学必须并
,不可偏废。我们
世间的学问如此,学习佛法更要思虑,思惟与学习
合为一,才能受用。
一个人从早到晚东奔西走,心里面糟糟的,就好象一缸
,一直在那儿搞,一直搞得不停,
得很浑的。一缸的浑
,是照不清楚面孔的,只有不去动它,
才会慢慢地澄清下来,所有的肮脏、灰尘,都沉在缸底,这个时候,缸里面的
很清明,象一面镜
,可以照清楚我们的面孔。同样的
理,我们修学佛法,要参禅、静坐,就是在修习寂静的功夫,有了定,才能够生智慧,只有修习止观双运,定慧均等的功夫,修学佛法才真正有所得到。儒家也是很注重这一
的,儒家在[四书]的《大学》中说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样是讲究定静的功夫。
王看见所施的
人计不能得逞,就派了
兵
将去,企图用武力来征服他。释迦牟尼佛丝毫不畏惧,依然用功,把
难克服了,最后成就了
业。可见,成佛谈何容易啊!俗语说:“
一尺,
一丈。”你
虎虎过日
,大家都奉承你,
闹得很,你要学好、求上
,要
,这个时候,
──许许多多的障碍,都包围过来了,真是不可不谨慎呀!
释迦牟尼佛成以后,就在那儿思惟,思惟什么呢?“离
寂静”,是学佛修行用功的首要条件。离
,离开
,
是
望,情
、
、
。所谓五
──财、
、名、
、睡,谁不喜
钱财?谁不喜
男女相
的
情?谁不
名?谁不想吃好的?谁不要睡觉?所以,在人生中,财
名
睡,是地狱五条
,我们假如不想堕落到地狱里面去,就要把五
打破,不为它所缠缚,才能获得自在。
释迦牟尼佛在成之前,先到苦行林去修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很
地用苦功,后来,他发觉到这不是究竟的修持方法,于是,自己到菩提树下去静坐,观照自己的内心活动,并且发誓:
他是下了这样大的决心而用功的,最后,终于成了。
“住大禅定,降诸”,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所用的禅定是最大、最
超的一
定的境界。这
定的境界能够降伏所有的
,许多的
王、障碍,都把它一一克服了。
“这还得了,他很快就要占有我的天下,他成了佛,我就失去了一个儿孙!”
“世尊成已”,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已经成了正觉。已:是正式成佛了。成佛以后怎么样呢?
在座诸位,也是同样有这个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觉悟、成
了,而我们却糊里糊涂的,不知不觉呢?那是因为我们妄想纷飞,太执着了,才不能证到佛
。
,梵语称为
罗,
有障碍、杀害、邪恶、侵夺的意思。平常我们说:“哎呀!我的
难很重。”人家来障碍、陷害我,都说是得了
,或者遭遇了恶
来破坏、障碍我们。在佛经里面,
有很多
,但不
内
和外
两类。内
,也就是心
,指
望,贪 痴慢疑等不正确的观念,导致我们
格、情绪的偏差,而产生了障碍。至于外
,大概都是我们的冤家债主,他们可能是人,也可能是鬼或天人,看见我们发心修行,便会跑
来阻碍、捣
,使我们的心没有办法澄静下来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