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提:中译为小贤。
三、拘利:或称为摩诃男,中译叫大名。
以上三位属于悉达多太子父系的亲戚,另有两位,是他母系的亲戚,就是:
四、骄陈如:中译是火器,或者译为初解,意思就是胜解,他本来是印度拜火教外道。本经说“骄陈如等五人”,在五人当中,他是代表者,说起来,他是有来历的──
在《金刚经》里面,提到过去有位忍辱仙人,在深山修忍辱行。当时的国王是歌利王,一天,歌利王带了好多的宫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猎。过了一会儿,国王停下来休息,竟不知不觉睡着了。宫女就到处游荡,一看到忍辱仙人,就好奇地到他跟前,听他讲佛法。
歌利王一醒,看不见大家,心想:这班人到那儿去了?一找,唉呀!竟然包围着一个出家人,这还得了!这出家人大概是不怀好意,歌利王这时难免不生起了怒火,于是把忍辱仙人“割截身体”,不但把他身上的肉割了下来,连他的耳朵、鼻子也割掉,接着割截四肢。这个忍辱仙人尽管遭受到如此残酷的凌虐,但因为他是修忍辱行的,却毫无反应。
歌利王问他:“我这样对待你,你恨我吗?”
“我不会恨你。”忍辱仙人回答,接着又说:
“我不但不恨你,将来我成道了,第一个还要先度你。”
忍辱仙人是多么的伟大呀!
当时,他更进一步向歌利王说:
“我还可以证明,我绝对没有恨你,假如我真正没有怨恨你的心,我的身体可以立刻复元。”
果然,不可思议的事出现了,忍辱仙人的身体随时复元了!
要知道,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骄陈如就是过去的歌利王。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第一个要度他的。在五比丘中,他虽然是属于佛陀母系方面的人,但是五个代表中,却以他为首,就是这一个原因。
五、十力迦叶:中译为起气。
净饭王派这五位随从去追回悉达多太子,他们既然决心留下,追随着太子出家修行,不是一直侍候在太子左右嘛,为什么太子成佛以后,要去鹿野苑度化他们呢?原来太子在成道之前,在苦行林修了六年苦行,吃了好多的苦头,后来,感觉到修行,如果光是吃苦──用火熏身体,或者把身体吊起来,或是跳山崖…种种苦行,都不是真正的解脱法门。因此,他改变了主意,放弃修苦行。先到尼连禅河去洗了个澡,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供养,吃饱以后,让体力恢复过来。
跟随他出家的五个人,看见这情况,非常不顺眼,于是共同商议:
“太子已经退却了道心,他本来是要出家修行的,可是,经过了六年的苦行,竟然再也挨不下去,改变了初衷。不行!我们再跟随着他,实在没有意思,我们自己去修行吧!”
这五个人就这样离开了悉达多太子,到鹿野苑去,继续修他们的苦行。
修苦行,在当时印度外道,是非常盛行的。在我们大殿木雕的佛传中,有一幅显现释迦太子骨瘦如柴,筋骨都暴露出来的图象,就是他那个时候修苦行的形相。当他发觉这样做不是修学解脱的正道,才改变了修持的方法。后来,他觉悟以后,感觉得这五个人曾经照顾过他,和他们不但有亲戚关系,也有一分道谊,应该去度化他们。
这五位侍者曾经约好:悉达多太子要是再回来,我们决定不要理睬他。但是当佛陀从远方渐渐走近的时候,他身上所散发的慈悲和威德,使这五人心中自然生起了虔诚、恭敬和羡慕之情,迫不及待的向佛问讯、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