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历代党争,辄令人有薰莸同之恨。不过虽“阉党未必尽小人,东林未必尽君
”但代表正义一方的主事者,须是君
,则虽失败一时,于世
人心,仍大有帮助,如明末东林阉党之争,东林败得很惨,但“东林孤儿”所发生的影响,促成了康熙朝的盛运。摆脱狭隘的
族观念来看,自是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件事。而戊戌政变,最大的不幸是,真君
枉死,而伪君
康有为苟且偷生,并以作伪的方法,利用光绪的被幽,六君
的惨死,沽名钓誉,营私牟利。贤如梁启超,亦不免助师为恶。代表正义的一方,主事者的真面目如此,那就无怪乎民初北方政坛的丑态百
了。
外间传说纷纷,皆谓康有为弟兄所犯案情重大。其党之同谋者,在内则以张荫桓、徐致靖、谭嗣同、林旭为渠魁,而杨秀、宋伯鲁等扶助之。在外则以黄遵宪、熊希龄为心腹,而陈宝箴、徐仁铸等附和之。此外尚有梁启超、麦孟华等数十百人,蔓延团结,党羽遍布…自去年以来,人言啧啧,皆谓此辈谋为不轨,将效开化党
丽之故事。而康有为来京,果借变法为名,包藏祸心,诡计百
,
托为忠愤之举,
售其
诈之谋。摇惑人心,混匿国是,真有
人思议之外者。今闻朝廷察其罪状,凡属臣民,莫不同声称快。及闻该员逃匿,未能缉获,则又私忧窃虑,恐其铤而走险,勾结外洋,致生他变。且天津《国闻报》妄造谣言,谓外人意颇不平。此必其党
为挟制之计,而该报复张其说也。臣之愚见,以为此事宜早决断,将已获之犯,速行
治,以绝其望。
黄桂为笔者长亲,贵州人,时由翰林院编修改福建御史。他当然是旧派,但却是真正的
学先生,幼时闻长辈言,他真能
到不二
。夏日盥沐,
上半
背,若有女仆
室,即避至门后,古板如此。
徐致靖之被捕,是因为保荐康有为。张荫桓之被捕,亦是因为他“教坏”了光绪。对于光绪之所以致此,责任谁属,在慈禧的看法是一贯的,与我国刑法上对“教唆”犯罚得特重的立法神也是一致的。
至案内牵连人员,应拿者拿,应黜者黜,应宥者宥,一经办理定夺,即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使为首者不能漏网,为从者不致生心。即外人来
预而事已大定,无所施其术矣。臣素知康有为、张荫桓居心诡谲,故望朝廷先发制人,庶免
党煽
。
另一分是由康梁漏网而引起,梁启超在京晤李提
太,避
日本使馆,康有为得英人之助,得以安抵上海,以及上海
蔡钧接到逮捕康有为的密令,与英国领事接洽,未能如愿的情况,京中必都已了解。加以天津《国闻报》的公然昌言,西人将作
涉。因此,在贻谷以前有
燮曾、黄桂两奏,皆主速作断然
置。平心而论,
、黄、贻三人都是为了保护光绪,安定大局着
,其中黄桂八月十二日一奏,最为简明扼要。
再:臣正缮折间,适接邸钞,知康有为一案,已奉谕旨将徐致靖等分别审讯看,此外概不
究。至张荫桓平日声名甚劣,虽非康有为之党,亦应
照屡次被参款迹,从重
罪。
当然戊戌政变绝不能与明末天启年间的政相提并论。保皇党不同于东林,守旧派更非阉党。天启并不值得同情,值得为之一掬同情之泪的是光绪。但光绪可能至死不明白,害得他最惨的不是袁世凯,也不是荣禄,而是康有
至于八月十三日的突变,《梦蕉亭杂记》所记,亦颇可采信。原来派军机大臣、大学士,会同刑严于审讯。十二日本已加派御前大臣会审,而次日未待庆王所派之员主持审问,即因贻谷一奏,由刚毅亲自至刑
传谕,毋庸审讯,立即正法。其基本原因还在外间
言太盛“有谓各公使
面
涉,并谓一经审问,恐诸人有意牵连,至不能为尊者讳”之故。
此奏又有一附注,专为张荫桓而发,基本上仍旧是客观的:
《梦蕉亭杂记》所说“某京堂”指国监祭酒贻谷。当时确有外力
预的迹象。但此外力
预,分为两
分,一
分是英日两国营救张荫桓。而八月十一日有上谕,指
张荫桓非康党,故此外力
预,乃别为一事,与六君
的安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