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慈禧全传 > 第七四章(2/10)

第七四章(2/10)

“你说啊!”慈禧太后冷笑“有什么说不的?你可要放明白一儿,你是皇帝,可也是我的儿!寻常百姓家,儿忤逆不孝,亲友邻居都可以首告官

因此,他不待慈禧太后作何表示,抢先说:“据报,康有为坐的是重庆,这条船是英国太古公司的。才回就跟英国公使去涉。”

慈禧太后久想收权,但总是找不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借,谁知竟有这样梦想不到的意外机缘,转祸为福,自然不肯轻易放过。看皇帝哑无言,越发得凶了。

“你们问皇帝,他叫袁世凯的是什么丧尽天良、鬼神不容的事?”

最使得皇帝惶恐窘迫,无词以解,无地自容的,就是这件事。派兵包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是以下犯上,大逆不。皇帝而有此十恶不赦的大罪,何以君临天下?所以此时面如死,垂首不语。

难题到了庆王上。他久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知类此情形除非曾经订立引渡的条约,否则就是一件决不可能的事。但如照实回奏必定会遭责难,且先敷衍了前再说。

慈禧太后提到翁同龢,大为激动,满了戒指的右手,连连击桌,一下比一下响,震得皇帝一阵一阵地哆嗦,而臣下亦悸怖于女主的雷霆之怒,相顾失。特别是与翁同龢有切关系的人,更是将颗心提到了怕慈禧太后还饶不过已被逐回乡的“翁师傅”

“你们听见了吧!”慈禧太后大声说:“恭亲王一死,小人就都猖狂了!隔不了几天,御史杨秀上折要‘定国是’,又要废八,又说什么请皇帝‘御门’,跟大家立誓,非变法不可。以后又有徐致靖上折,也是要定国是。这都是罪魁祸首,最叫人想不到的是,变法的上谕,居然是翁同龢拟的。三朝老臣,两朝师傅,官到协办,国家那对不起他?他要带着皇帝胡闹,毁祖宗的成宪!真忘恩负义到了极!”

日,祀贤良祠,享太庙。

“你说,你是不是包庇康有为?”

这两通文件,一件是杨锐的复奏。在七月二十八,皇帝赐杨锐一密诏:“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慈禧太后命庆王念杨锐的复奏,就因为其中引叙了密诏全文,可以让大家知,在皇帝的心目中,前的大臣,无非“老谬昏庸”当“尽行罢黜”至于杨锐的复奏,语气很平和,劝皇帝对变法宜乎渐,只是提到曾与康有为商议,便似坐实了他是康党。庆王知他是张之的得意门生,本不主激,亦非康党,很想保全,所以糊糊地念完,随即再念第二件。

现在慈禧太后提到这段往事,要皇帝亲复述,等于要皇帝向群臣自责,已纳忠谏而又背弃。无信不立,皇帝何能自承失信,可是在慈禧太后严厉的光之下,无可奈何,只好嗫嚅着说了恭王的遗言。

“当然,罪大恶极,说什么也不能饶的是康有为!”慈禧太后环视而问:“如今怎么样了?”

大家都明白了,慈禧太后的意思是,端王所指的“通风报信”的“细”就是皇帝。果然,只见她厉声向皇帝问

“给袁世凯的那朱谕呢?”慈禧太后问“莫非也是别人的主意?”

慈禧,方有言。也是御前大臣,跪在庆王后的端王载漪大声说:“奏上老佛爷,康有为迟不走,早不走,就在袁世凯回天津那天,从京里逃走。那有这么巧的事?依才看,一定有细给他通风报信。这件事不能不查。”

第二件是从康有为寓所中搜查到的一封信。“四京卿”之一的林旭,在八月初二带一件赐康有为朱笔密谕,康有为尽速离京,到上海去办官报。一开便说:“朕命汝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之苦衷。”而林旭的这封信,便是为康有为解释,皇帝的“不得已之苦衷”是慈禧太后对康有为恶痛绝,如再迁延不去,恐有生命之危。

这等于以臣下审问皇帝。再狂悖的人,亦知不可,唯有志在当太上皇帝的端王,有落井下石的念,嘴翕动想开时,却晚了一步。

“你呢?你许了你六叔没有?愿意听他‘人之将死’的那句话?”

“你们要知,是谁给康有为通风报信的吗?我给你们看两样东西。”慈禧太后检了两通文件对跪得最近御案的庆王说:“你念给大家听!”

“儿不敢!”震栗失次的皇帝惟有推诿“那是,那是杨锐的主意,要康有为赶快京。”

这是询问捉拿康有为的结果。照廷对的惯例,应该由领班的庆王回奏,如果庆王不明究竟,即应指定适当的人发言。谁知庆王还不曾开,军机大臣刚毅已越次奏对“回皇太后的话,康有为确已坐上英国船,逃到上海去了!”他说“才愚见,应该责成总署跟英国公使馆严加涉,转知该国船,不论在何泊岸,立即将康有为捆当地地方官,才是正办。”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太后不必再表示自己的态度,就这半句成语,便肯定了法不可变,康有为不可用!皇帝已无法逃避责任,唯有自承:“儿糊涂!”

【1】【2】【3】【4】【5】【6】【7】【8】【9】【1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