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东佘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文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核。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征请诗文者无虚日。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酬应,莫不当意去。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黄道周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其推重如此。侍郎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先后论荐,谓继儒道高齿茂,宜如聘吴与弼故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卒年八十二,自为遗令,纤悉毕具。
部分译文
张介福,字子祺,自怀庆迁至吴中。年少时受业于许衡。双亲早逝,无出仕求官的意愿。家境贫穷,冬天连短袄也没有,有人送他。。絮,不肯接受。有时别人送一点小东西他也要还礼。
张士诚占据苏州,兵士骚扰他家,他端坐不动。士卒将他砍伤,仆倒在地。当他醒过来时,戴上帽子,重又坐着,若无其事。士卒感到奇怪,以为遇上异物,走开了。介福怕他们去掘其祖先坟墓,先去守着。士诚闻知此人,请他去,他不肯。又派其弟去请,介福说:“不要因图享乐而乱其言行,不要因贪婪而招致灾祸,不要忘了国家。”送他礼物,他坚决不收。病危时,对朋友说:“我一生希望像古代贤人那样,但未做到。但我对现时也不曾有过污点,这也就差不多了。”说罢即逝。
倪瓒,字元镇,常州府无锡人。家颇有资财,工于诗,善书法和绘画,四方名士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拜访。所居之阁,叫“清阁”,十分幽静,如脱离尘世。藏书数千卷,都是他亲手勘定的。古鼎、字画、名琴,陈列于阁内两边,四时花木,萦绕其外,高大树木,挺直的竹林,绿荫葱葱,故自号“云林居士”常与客在此饮酒咏诗。倪瓒有个爱清洁的怪癖,一天不停地洗手。一般客人来,走后他必把客人坐立的地方加以洗刷。不断有人来求他的书画,瓒也随时给予。
元至正初年,海内无事,倪瓒突然将其家财散给亲戚朋友,人们都感到奇怪。不久战乱兴起,富家都遭到兵乱之祸,而瓒却乘小舟,戴箬笠,往来于震泽、三泖之间,毫无忧患。张士诚多次要请他去,他乘渔舟逃避。士诚之弟士信以重金向瓒求画,瓒又将士信斥走。士信怀怨于心。有天士信与宾客游于湖上,闻异响出于芦苇之间,以为是倪瓒。到渔船中去找,果然是他,把他几乎打死,但瓒始终无一言。太祖平吴,瓒已年老,头戴黄帽,身穿平民服装,夹杂于平民之中。洪武七年(1374)逝世,年七十四岁。
徐舫,字方舟,浙江桐庐人。自幼轻财好侠义,喜欢击剑、骑马、踢球。后来失悔,转而读书应科举考试。以后又弃科举而学诗歌。浙江睦州原多诗人,唐代有方干、徐凝、李频、施肩吾,宋代有高师鲁、滕元秀,号称“睦州诗派”,徐舫都学他们的诗作。他漫游四方,交结名士,其诗写得更好。行省参政苏天爵要举荐他为官,舫笑着回答说:“我是诗人,岂能让蟒袍玉带把我羁绊住。”终于走了。筑室于江边,每日咏诗做歌,出没于云烟间,自由自在,如同与世隔绝,因自号“沧江散人”
宋濂、刘基、叶琛、章溢奉太祖之诏赴南京,乘船溯桐江而上,忽见有人黄冠鹿裘立于江上,笑着向刘基招手,还说了些不好听的话。刘基忙把他请入舟中,叶琛、章溢都同他开玩笑,拿冠服给他穿戴,还要他一起去黟川。此人不肯。宋濂因是初见,不相识,问是何人。刘基说“:这就是徐方舟。”濂便起身与他一起有说有笑,酌酒而别。舫的诗作有《瑶林》、《沧江》二集。丙午年(1366)春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
杨恒,字本初,浙江诸暨人。外族方氏建立义学,请四方游学之士来任教,恒年幼时便上这义学学习儒家经典,很快就能领悟其中心思想。他文章写得好,在本郡县还颇有名声。浦江郑氏请他去为师,他在那里教十年书后退居于白鹿山,头戴棕榈帽,身穿羊皮袄,随带经书,耕耘于烟雨之中,啸歌自乐,因自号“白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