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明史 > 章一百八十六(4/5)

章一百八十六(4/5)

一天,陆贤穿着便服来见老师,杨引叹息说:“他内心已没有我这个老师了,不可久居于此。”朝廷征他为纂修,他不肯。他教学是修养品行道德,然后才学文艺。曾对人讲《论语?乡党》时说:“我教学中自有养生之术,何必去仰卧、呼吸新鲜空气,吐出污浊之气。”平时节制饮食,按时作息,虽年老而视力听力都不衰。死后,安福人刘球称其学说是探求“道”的本原,文章为后世模范,言行举止有陶潜、徐稚的风度。

吴海,字朝宗,福建闽县人。元代末期以学问德行称著于世。当时反元的烈火燃遍各地,海因而决心不去做官。洪武初,当地官员要将他举荐于朝廷,他极力推辞。其后又召他入朝任史局修纂,他又坚决辞谢。曾说:“杨子、墨子、佛子、老子都是圣道之贼;管仲、商鞅、申不害、韩非都是治道之贼;小说野史是正史之贼;华丽词句是文章之贼。朝廷应令通经大臣,与诸儒一起商定书目,颁布于天下,不是所规定的书,民间不能收藏,坊市不准卖。像这样在若干年后,学生听不到异端邪说,其于培养他们的德才大有益处。”为此,他著书一编,题目《书祸》。

吴海与永福王翰相友善。翰曾在元朝做过官,入明以后,海多次劝翰守节而死,翰果真自杀。海把翰之子王翶教养成人。海平时虚怀若谷,乐善好施,有人指出他的过错,他立即改正,把他的书斋题名为“闻过”,其文严整典雅,最后是讲明理学。后世学者都仰慕他。其著作有《闻过斋集》流行于世。

刘闵,字子贤,福建莆田人。生性纯正忠厚。父亲早逝,他决意不参加科举考试,只求深刻理解古圣贤训家之法,并亲身实践。祖母及父亲死,服丧未毕,不食酒肉,不回房与妻同居,三年都是这样。其妻不受母亲喜欢,便把她休掉,由他一人奉养。母亲生病,他夜不解衣精心护理。母亲生气,他衣冠整齐地终日跪在母亲榻前。凡祭祀都遵循古礼,同乡邻里都敬重他。副使罗瞡设立社学,建造“养亲堂”,聘刘闵为师。提学佥事周孟中将自己俸禄来帮助他奉养母亲。知府王弼每祭祀庙社,都要把他请到自己的书斋来,并对别人说:“此人在座,私念自消。”为闵置田二十余亩作为他赡养母亲之用,他辞而不受。母亲去世后,他立即把田还官,在母坟墓边盖草屋守孝三年。弟媳提出要分家,刘闵自己打自己,弟媳受到感动,再不提分家之事。

弘治年间,佥都御史林俊上书说:“伏见皇太子已过幼年,长居于宫中,很少受到师傅的教导。如今原讲读侍从诸臣已另任用,然百官之中,山林隐居者,不能说没有适当人选。以臣所知,如礼部侍郎谢铎、太仆少卿储耇、光禄寺少卿杨廉,都充任讲官。若论资历还不够,而其德行可取者,则有退休副使曹时中、平民刘闵。闵是臣的同县人,其言行恭俭、谨慎、纯正,有很高孝行。他虽每日连两餐稀饭也吃不上,没有一件完好衣裳,但处之泰然。监司刘大夏、徐贯等时常尊敬他,以礼相待。臣认为可以礼聘请时中为宫官,闵以平民入宫侍奉皇太子,皇太子必能受到涵养与熏陶,有益增进聪明才智。”这意见未被采纳。其后,巡按御史宗彝、饶瑭都愿奉诏向朝廷介绍刘闵的学问和德行修养,荐举他为官,闵极力辞谢。知府陈效奏请皇帝授闵以学职。所以在正德元年(1506)授儒学训导。

杨黼,云南太和人。好学,《五经》读了百遍。工于篆文,好佛典。有人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他笑笑而已。庭前有棵大桂树,他在树上绑一块板子,题名“桂楼”,躺在上面,做诗咏歌,怡然自乐。注《孝经》数万言,旁征博引,字皆小篆。所用砚池干涸,准备下楼取水,砚池忽然水满,当时人们都感到惊异。父母去世,他去为人做佣工,以所得工钱来办理父母丧事。他到了鸡足,住在罗汉壁石窟山中十余年,直到八十高寿时子孙才把他接回家中。有天洗完澡,令子孙向他叩头。他说“:明天我就走了。”第二天果然去世。

【1】【2】【3】【4】【5】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