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又往南流过高门南边,大概是由于丘冈塌了个缺口,所以高门之名就流传开来了’。又往东南流经华池南边。华池方圆三百六十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左右。所以《 司马迁碑》 中这样说:高门华池,就在这里夏阳。现在高门东距华池三里。溪水又往东南流经夏阳县老城南。服虔说:夏阳是貌国的城,在太阳以东三十里。又流经高阳宫北边,又往东南流过司马子长墓北边。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310 ) ,汉阳太守殷济仰慕他的遗著,夸赞他的丰功伟绩,于是建造了石室,并立碑树表。《 太史公自叙》 说:我生在龙门。那末这里该是他坟墓所在的地方了。溪水往东南流,注入河水。从前魏文侯与吴起乘船顺流沿河而下,赞美河山的险固,就是在这地方。河水又南流,徐水注入。,徐水发源于西北的梁山,往东南流经汉武帝登仙宫东边,往东南流过强梁原。右岸流经刘仲城北边,这是汉高祖兄刘仲的封邑。所以徐广《 史记音义》 说:合卜阳是国名,高祖八年(前199 ) ,封给刘仲为侯。水往东南流过子夏陵北边,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从子夏石室东边流过,南北有两个石室,靠着河边崖岸,就是子夏的庙室。
又往南流过汾阴县西边,
河水东边傍着汾阴雄,汾阴县古城就在这座小丘旁边。汉高帝六年(前加1 ) ,把汾阴封给周昌,立为侯国。《 魏土地记》 说:河东郡以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距汾水三里,城的西北角有座小山,叫服丘,山上有后土祠。《 封禅书》 说:元鼎四年(前116 )首先在汾阴堆修建后土祠。又有万岁宫,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 ) ,在临万岁宫,东渡大河,神鱼在水上欢舞。从前赵简子就在这里把亲徽沉入水中,说道:我喜欢音乐和女色,你就卖力地为我罗致;我喜欢人才,但你在六年间却一个也没有给我推荐过。你这是助长我的过失,葬送我的优点!有识之士认为赵简子责骂得好。河水又流经部阳城东边,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 ) ,魏文侯攻打秦国,到了郑国,回头又在汾阴、合体阳筑城,说的就是此城。都阳是旧时萃的城邑,是太姐的封国。《 诗》 说:在都水之阳,在渭水之滨。又说:萃国有个好姑娘,贤慧正与长子配得上。就是指这地方。城北有淡水,南距二水各有好几里,往东流过城内,往东注入河水。城内一边还有一条浚水,往东南流出城外,注入河水。城南也有一条澳水,东流注入河水。南岸离城十五里,还有文母庙,庙前有碑。这条水就是都水,都阳县就是以水取名的。所以应动说:在都水之阳。河水又南流,澳水注入。漠水发源于汾阴县南四十里,县城西面离河三里。水源从平地喷涌而出,约莫如车轮那么大小,深不可测,俗称漠魁。古人拦河筑坝,蓄水成为阪塘,用以种稻。破塘东西二百步,南北百余步,与都阳的淡水把河水夹在中间。河中沙洲上又有一条淡水,都有地下水脉相通。所以吕忱说:按《 尔雅》 ,异源同流叫澳水。水往西南流经蒲坂西,往西注入河水。河水又往南流经陶城西边。舜在这里河滨制作陶器。皇甫士安认为舜制陶器是在定陶,不在这里,但陶城在蒲坂城以北,蒲坂城就是舜建都的地方,南离历山不远。不论耕作还是制陶,到处都可以,制陶何必非定陶不可呢?舜制陶的地方,这里也许就是一处。孟津又有陶河之称,大概就是由这里而来的。陶城南与蒲津关相望,汲家《 竹书纪年》 :魏襄王七年(前312 ) ,秦王来蒲坂关会见,四月,越王派公师隅来献游船始周及其他船只三百条,箭五百万支,还有犀角、象牙等物。
又往南流过蒲坂县西边,
《 地理志》 说:蒲坂县就是旧时的蒲,王莽改名为蒲城。应肋说:秦始皇到东方巡察,看见一道长长的山坡(坂),因此名为蒲坂。孟康说:晋文公以蒲来贿赂秦国,后来秦人又把它还给魏国,魏人很高兴,说:蒲又反回了,所以叫蒲反。薛攒注《 汉书》 ,说:《 秦世家》 以垣为蒲反,那末本来并非蒲的地方。皇甫谧说:这是舜建都的地方。有人说舜都蒲坂,也有人说,舜都平阳,后来迁到潘。现在城中还有舜庙。蒲坂是魏秦州刺史的治所,太和年间( 477 - 499 )迁都后,撤去秦州,设置河东郡,郡里流民杂户很多,称为移民。其中有个姓刘名堕的,一向善于酿酒,他汲取河水,酿成芳冽的美酒,悬绳制曲,到桑叶凋落时加水开酿,酒也因而得名了。但这种美酒颜色是白潦嚎的,就像淘米水一样,而芳香浓郁,又别有一种风味,与别的酒不同:如幽兰、如察香,飘飘拂拂,自有一种高雅的芳馨。选作贡品的地方土产,这是最上等的名酒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百姓,牵牵扯扯互相招引,常常说:索郎正等大家前去开怀一番呢!索郎就是落桑的交叉反切,尤其成为人们喜欢引证的妙语,文人学士的佳话了。郡南有历山,山上有观,叫历观,是舜耕种过的地方,有舜井,妨水和油水就发源在这里。南边的一条叫劝水,北边的叫纳水,往西流过历山脚下,山上有舜庙。周处《 风土记》 说:按旧时传说,舜葬于上虞。又记载:舜耕于历山。在始宁和刻县接境处,舜所耕的田在山下,那里柞树很多,吴越之间,称柞树为沥树,所以叫历山。我以为周处的《 风土记》 不近情理,存疑倒还可以,引它来印证史实那就不对了。怎能拿了树木的异名来迎合山名,牵强附会地引了大舜,就拿历山与广宁并比呢?这更不合志记本来的体例,违背实录的传统法则了。如以为历山、劝呐所指就是这里,那就是安然接受那种不符事实的说法了。《 尚书》 说:决定把两个女儿在劝呐下嫁。孔安国说:住在妨水内侧。王肃说:劝油是虞的地名。皇甫谧说:在劝水的水弯内娶了两个姑娘。马季长说:水流出处叫汕。照此看来,呐又不像是水名了。现在所见,是两条异源的水最后流到一起,滚滚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往南流经雷首山西边,山在河边,北距蒲坂三十里,就是《 尚书》 所说的壶口雷首。民间也称尧山,山上有座老城,世人又称尧城。阐胭说:蒲坂是尧的都城。按《 地理志》 说:县里有尧山和首山祠,雷首山在南边。有的事看来相似,实则不是同一回事;有的事看来不像,实则正好相同。远古的事,时隔千年,渺渺茫茫,已是很难弄得清了。河水又南流,谏水注入。谏水发源于河北县雷一首山,县北与蒲坂以山为界,山上有夷齐庙。阐胭《 十三州志》 说:雷首山,又名独头山,是伯夷叔齐隐居之地。山南有占墓。墓地上柏树郁郁苍苍,在山上密密丛丛地生长着,俗称夷齐墓。水往西南流,又叫雷水。《 穆天子传》 说:壬戌那天,天子来到雷首山,犬戎在雷首山边为天子摆酒劝饮,然后进献良马二一一四匹,天子派孔牙到雷水之滨去受献。从前赵盾在首。公打猎,在桑树荫下拿东西给祁弥明吃,就是在这地方。谏水又往一西南流,注入河水。《 春秋左传》 把这条水叫谏川,俗称阳安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