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隶属该郡。左边这穿水又往北从经城以东、缭城以西流过,又流经南宫县西边,往取注入绛读。右边一条往东北流经广宗县老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纪界城亭北边,又往东北流经长乐郡枣强县老城东边。长乐就是当时的信都,晋太康五年(284 )改为今名。又往东北流经广川县,与绛读水旧道汇合,又往东北流经广川县老城西边,又往东流经棘津亭南边。徐广说:棘津在广川。司马彪说:县北有棘津城,吕尚穷困时卖点心,可能就在这里。刘澄之说:谁郡部县东北有棘津亭,是个旧城,吕尚穷困时就住在这里。我按《 春秋左传》 :讨伐曹国,攻下棘,进入州来― 这里不叫棘津,没有津字。杜预《 春秋_。 释地》 又说:棘亭在部县东北,地名中也没有津字。不知道刘澄之是从哪里找到这个说法的。但天下以棘为名的地方多得很,总不能都认为就是棘津吧。又《 春秋》 :昭公十七年(前525 ) ,晋侯派荀吴率军从棘津涉水过河,在洛杀牛祭祀,于是就灭了陆浑。杜预《 释地》 没有记载这件事。服虔说:棘津就是孟津。徐广《 晋纪》 又说:石勒从葛破侵犯河北,在杭头袭击汲人向冰,从棘渡河。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认为就是石济的南津。虽然远古时代已很渺茫,当时情况久远难知,但从所留的零散记载中,也许还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沿途也留下一些或隐或显的遗迹,一方的地理情况也可以验证。司马迁说:吕望是东海高人,年老了却无人赏识他,于是以钓鱼来求见周文王。又说:吕望五十岁时在棘津卖点心,七十岁在朝歌宰牛,直到九十岁才当上了帝王的老师。皇甫士安说:他想到东海海边去隐居,听说文王很能尊敬优待有德望的老人,所以就到周去钓鱼,现在汲水城据说也有吕望隐居的地方。从东海直到鄂雍,追踪他的足迹,以棘津在赵、魏境内较为切近,把它放在宋境的谁郡,那就太远了。张甲旧河道又往东北流到惰县东边,与清河汇合。《 十三州志》 说:张甲河往东北流到惰县,注入清漳。屯氏别河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东经信成县老城南边,又往东南流经清阳县老城南边,清河郡北边― 郡城是魏从清阳迁过来的。又往东北流经陵乡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武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阳县老城南边。《 地理志》 说:王莽改名为青陵,流俗之辈称为高黎郭,是不对的。应动说: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是旧时县址。又往东,水流分散,水道也就断绝了。屯氏别河又往东北流经清河郡南边,又往东北流经清河老城西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清河封给王吸,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清河旧城,世人称为鹊城。又往东北流经绎幕县南边,分成两条:屯氏别河北支往东流经绎幕县老城南边,东流横穿过大河旧道,又往东北流经平原县,向北分出一条支流,到安陵县就断了。屯氏别河北支又往东北流经重平县旧城南边。应肋说:重合县西南八十里有重平乡,是旧时县址。又往东北流经重合县旧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定县旧城南边。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这地方封给齐孝王儿子刘越,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有定乡城,是个旧县址。屯氏别河北支又往东流入阳信县,现在已经无水了。又往东是咸河,往东北流经阳信县旧城北边,东流入海。按《 地理志)) ,阳信县是渤海郡的属县。屯氏别河南支从平原东流穿过大河旧河道,又绕经平原县旧城北边,有支流向右分出,往东北流到安德县边界,往东流与商河汇合。屯氏别河南支又往东北流,在平原县边界,又有一条支流向右分出,到安德县就断了。屯氏别河南支上口在平原城北边承接大河,往东流出,也通称笃马河,就是《 地理志》 所说平原县的笃马河,往东北注入大海,流程五百六十里。笃马河往东北流经安德县老城西边,又往东北流经临齐城南边。先前东齐没有归服,大魏筑城防备,城就因此得名。水又转弯流经城东旧河道,河宽四十步,又往东北流经重丘县老城西边。《 春秋》 :襄公二十五年(前548 )秋,在重丘会盟,为了讨伐齐国。应肋说: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是个旧县址。又往东北流经西平昌县旧城北边。北海郡有平昌县,所以这里加西字,叫西平昌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 ) ,把该县封给王长君,立为侯国。旧渠分支往东流入般县,就是般河,是九河中的一支。《 后汉书》 说:公孙攒在般河打垮黄巾,就指此河。又东流,就是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这条水冬天澄清,夏天变浊,静止不流。如果夏天洪水泛滥,水的深度达到五丈,方才流通,注入般河。又流经般县旧城北边― 王莽改名为分明,往东流经乐陵县老城北边。《 地理志》 说:这是旧都尉治所。伏深、晏漠说:这是平原郡的一座城,现在分出另立为郡了。又往东北流经阳信县老城南边,往东北注入大海。屯氏河旧道从别河往东流经甘陵郡信乡县老城南边。《 地理志》 说:安帝时改名安平。应韵说: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是个旧县址。屯氏河旧道又往东流经甘陵县老城北边,又往东流经灵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挪县,与鸣犊河旧道汇合。鸣犊河上流在县南承接大河旧道。《 地理志》 说:河水从灵县分支流出,就是鸣犊河。往东北流经灵县东边,往东流入邮县,然后北流与屯氏读汇合。屯氏读又兼有鸣犊河之称。又往东流经邮县老城北边,往东北与大河旧道汇合,汇流处称为鸣犊口。《 十三州志》 说:鸣犊河往东北流,到惰县注入屯氏河,但经查核,这条河却不流到惰县。
又往东北流过卫县南边,又往东北流过簇阳县北边,瓤子河从这里分出。
河水往东流经铁丘南边。《 春秋左传》 :哀公二年(前493 ) , 郑国罕达率领部队,邮无恤为简子驾车,卫太子坐在右边,升登铁上,望见郑国的军队,卫太子吓得跌下车来,就是在这地方。京相潘说:铁是丘名。杜预说:在戚的南边。河水北岸有古城,就是戚邑。东城有子路墓,大河西岸有竿城。《 郡国志》 说:卫县有竿城。大河南岸有龙渊宫。武帝元光年间(前134 ~前129 ) ,河水在蹼阳决口,淹没了十六郡,调动了十万兵丁去堵塞决口,在那里建了龙渊宫。因武帝在决口近旁龙渊一侧建宫,所以叫龙渊宫。河水往东北流经淮阳县北边,就是淮阳津,旧城在南边。淮阳县与卫县以水为分界。城北十里有瓤河口,有金堤、宣房堰。汉时大河在金堤决口。琢郡王尊从徐州刺史调任东郡太守。河水猛涨,瓤子河泛滥,致使金堤决口。王尊亲自率领民众和官吏,把白马沉入水中致祭,祈求水神河伯,并亲自捧着圭璧,请求让他以自己的肉体来填塞河堤决口。他在堤上搭了棚屋,就住在那里。民众和官吏都逃开了,王尊却一动也不动地站着,水涨到与他两脚相平就停止了。朝野人士都夸赞他的勇敢坚毅。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卫国县南边,东边就是郭口津。河水又往东流经哪城县北边,老城在河南十八里,就是王莽的哪良,也是沈州的旧治所。魏武帝就是在这里创业的。河上的城最险固。《 晋八王故事》 说:东海王司马越的治所在哪城,城墙无缘无故地塌了七十余丈,司马越以为不吉,就把治所迁到淮阳。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邓艾碑,是秦建元十二年( 376 )广武将军吮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所立。大河南岸有新城,是宋宁朔将军王玄漠的前锋进入大河一带时所筑。北岸有新台,宏大的台基,宽广的层台高达数丈,这是卫宣公所筑的新台。《 诗》 中齐姜就吟咏过此台。这地方就是卢关津。台东有小城,已歪斜倾侧,摇摇欲坠了,台基傍着河滨,俗称邸阁城,可能是旧时关津都尉的治所,但不大清楚,河水又往东北流经范县秦亭西边。《 春秋经》 记载筑台于秦,就指秦亭。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委粟津,大河北边就是东武阳县。左边与浮水旧道汇合。旧河道上流在顿丘县承接大河,往北分出,往东流经繁阳县老城南边。应肋说:繁阳县在繁水北岸。张晏说:县里有繁渊。《 春秋》 :襄公二十年(前553 ) ( (经》 记载:襄公与晋侯、齐侯在擅渊会盟。杜预说:擅渊在顿丘县南,现在叫繁渊;擅渊就是繁渊,繁水也叫浮水。从前魏国迁都大梁,赵国用中牟来与魏交换繁渊。所以《 地理志》 说:赵国国境南到浮水的繁阳,就指这条河。旧河道往东横穿过大河,l 日河道往东流经五鹿之野。普文公接受了农夫给他的土块,就在这地方。京相潘说:卫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现在属于顿丘县。浮水旧河道又往东南流经卫国邑城北,这里从前是卫公的封国。汉光武帝把这里封给周朝的后裔。又往东流经卫国县老城南,就是古时的斟观。应韵说:夏有观启,就是此城。《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二年(前368 ) ,齐国田寿率领军队来攻打我国,包围了观,观终于投降了。浮水旧道又往东流经河牧城,然后转向东北流去。《 郡国志》 说:卫本来是观的故国,姓姚,有河牧城。又往东北流入东武阳县,东流注入大河。又有漂水从这里分支流出,戴延之称为武水。河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县东边、范县西边,往东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北边,
河水从范县往东北流,就到仓亭津。《 述征记》 说:仓亭津在范县边界,离东阿六十里。《 魏土地记》 说:渡头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仓亭津是大河上的渡头名。河水右边流经柯泽,《 春秋左传》 :襄公十四年(前559 ) ,卫国孙文子在阿泽打败献公的兵,就指这地方。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县老城西边,然后往东北流,注入河水;一条支流向东分出,叫邓里渠。
又往东北流过在平县西边,
大河从邓里渠往东北流经昌乡亭北边,又往东北流经搞傲城西边。《 述征记》 说搞傲是个渡头名,从黄河摇船过渡的地方,都是渡头。搞傲城濒水。西南角已崩塌到河中了。宋元嘉二十七年(450 ) ,任王玄漠为宁朔将军,前锋直打到河边,平定了搞傲,驻守于此。都督刘义恭认为沙城不能守,召回王玄漠,命令他毁城退回,以后又重新建城。魏设济州,以此城为治所。河水冲激城西南角,又崩塌到河中。搞傲就是旧时的在平县,应肋说:在是山名,县在山边平地上,所以叫往平。也就是王莽的功崇。《 水经》 说:大河在往平县西,邓里渠流经城东,就是此城。从前石勒在师灌手下做奴仆,在在平耕田时,听到鼓角和铃声,就是在这县内。往平西与聊城以河水为分界。河水又往东北流,与邓里渠汇合。邓里渠上流在东阿县西边承接大河,往东流经东阿县老城北边,就是旧时的卫邑。应仲缓说:因为有西阿县,所以叫东阿。魏时封给曹植,立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高地上有一口井,大如车轮,深六七丈,每年汲水煮胶,进贡朝廷府库,就是《 本草》 所说的阿胶。所以民间称此井为阿井。县里出产优质丝织品。所以《 史记》 说:秦昭王佩着太阿宝剑,穿着东阿绸衣。又往东北流经临邑县,与将渠汇合。又往北流经在平县东边,临邑县老城西边,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四读津,这个渡头靠西侧岸边临河,有四读祠,东边对着四读口。河水向东分出济水,换言之也就是济水承接大河。但荣口石门水断,已不再流通了,才从这里分出,往东北流经九里,与清水汇合,这就是济水旧道。从大河进入济水,从济水进入淮水,从淮水到达大江,水路都能相通,所以称为四读。从前赵国杀鸣犊,仲尼到河边时听到消息,啃然长叹,就从这里掉头返回,说道;我不能渡过河水,该是命当如此了!( (琴操》 则以为孔子到了狄水,作歌唱道:狄水浩荡奔流,狂风激起巨狼,船只颠来倒去,相互东碰西撞。我按:临济就是旧时的狄,因为济水流经这里,所以也得到这个通称了。河水又流经杨墟县老城东边,俗称阳城。河水又流经往平城东边,我怀疑县城曾迁到这里。城内有旧台,世人称为时平城,因为在、时二字音近,所以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