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病,脉象微,为
气虚弱,所以不能发汗。如果
气已虚,又见尺脉弱涩的,是
血亦亏,不仅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
葱白四(辛温)
姜一两(辛
) 附
一枚(生用,去
,破八片,辛
)
少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
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后加减法: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姜二两。
少病,下利清谷,里寒外
,手足厥逆,脉微
绝,
反不恶寒,其人面赤
,或腹痛,或
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
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葱白四
姜一两 附
一枚(生,去
,破八片) 人
五合(咸寒) 猪胆
一合(苦寒)
真武汤方
少病的症候特征,是脉象微细,
神萎靡、神志迷糊
睡。
少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病,想吐而又吐不
,心中烦躁不安,
神萎靡不振,神志迷糊
睡,到了五六天,
现腹泻而
渴的,是病在少
,由于少
气虚弱,不能蒸化津
,所以
渴。如果小便清亮的,那么少
病症就确定无疑。这是因为小便清亮,是下焦虚寒、不能化气行
的确证。283、寸关尺三
脉都沉
,
脉主寒,病人本应当无汗,却反而汗
的,是
气外亡的征象,这属于少
亡
证,应当见到呕吐,腹泻、咽
疼痛等症。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病,症见咳嗽、腹泻,如果
现谵语的,这是用火治法
迫发汗所导致的变证,病人小便一定难以解
。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不差,更作三剂。
少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译文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利止脉不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病,自利清
,
纯青,心下必痛,
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一枚(炮,去
,破八片,辛
)
少病,得之二三日,
燥咽
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
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右五味,以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半夏散及汤方
右三味,以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咳者,加五味、
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面赤者,加葱九
。
少病,脉象沉细数,是病在里,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姜各一两。
以上三味,以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
、人
,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利下重者,先以
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
,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少病,饮
则吐,心中温温
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
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
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白通加猪胆方
若呕者,去附,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半夏(洗,辛温) 桂枝(去,辛
)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甘草(炙,甘平) 枳实(破,渍炙
,苦寒) 柴胡(苦寒) 芍药(酸微寒)
呕者,加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炙) 附大者一枚(生用,去
,破八片)
姜三两(
人可四两)
通脉四逆汤方
腹中痛者,加附一枚,炮令坼。
腕骨:本即因
少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
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
汤主之。服汤,脉暴
者死,微续者生。
四逆散方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少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自通汤方
右三味,以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
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