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们的敬意。
铸钟的原料,以铜为上等好材料,以铁为下等材料。现在朝廷上所悬挂的朝钟完全是用响铜铸成的,每口钟总共花费铜四万七千斤、锡四千斤、黄金五十两、银一百二十两,铸成以后重达两万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上面的双龙蒲牢图像高二尺七寸,直径八尺。这就是当今朝钟的规格。
铸造万斤以上的大朝钟之类的钟和铸鼎的方法是相同的。先挖掘一个一丈多深的地坑,使坑内保持干燥,并把它构筑成像房舍一样。将石灰、细砂和黏土塑造调和成的土作为内模的塑型材料,内模要求做得没有丝毫的裂缝。内模干燥以后,用牛油加黄蜡在上面涂约有几寸厚。油和蜡的比例是:牛油约占十分之八,黄蜡占十分之二。在钟模型的顶上搭建一个高棚用以防日晒雨淋(夏天不能做模子,因为油蜡不能冻结)。油蜡层涂好并用墁刀荡平整后,就可以在上面精雕细刻上各种所需的文字和图案,再用舂碎和筛选过的极细的泥粉和炭末,调成糊状,逐层涂铺在油蜡上约有几寸厚。等到外模的里外都自然干透坚固后,便在上面用慢火烤炙,使里面的油蜡溶化而从模型的开口处流干净。这时,内外模之间的空腔就成了将来钟、鼎成型的地方了。
每一斤油蜡空出的位置需十斤铜来填充,所以,如果塑模时用去十斤油蜡,就需要准备好一百斤铜。内外模之间的油蜡已经流净后,就着手熔化铜了。要熔化的火铜如果达到万斤以上的,就不能再靠人的手脚来挪移浇铸了。那就要在钟模的周围修筑好些个熔炉和泥槽,槽的上端同炉的出口连接,下端倾斜接到模的浇口上,槽的两旁还要用炭火围起来。当所有熔炉的铜都已经熔化时,就一齐打开出口的塞子(事先用泥土当成塞子塞住),铜熔液就会像水流那样沿着泥槽注入模内。这样,钟或鼎便铸成功了。一般而言,万斤以上的铁钟、香炉和大锅,它们的铸造都是用这同一种方法,只是塑造模子的细节可以由人们根据不同的条件与要求而适当有所省略而已。至于铸造千斤以内的钟,就不必这么费劲了,只要制造十来个小炉子就行了。这种炉膛的形状像个箕子,用铁条当骨架,用泥塑造成。炉体下部的两侧要穿两个孔,并垫上两根圆筒状的铁片以便于将抬杠穿过。这些炉子都平放在土墩上,所有的炉子都一起鼓风熔铜。铜熔化以后,就用两根杠穿过炉底,轻的两个人,重的几个人,一起抬起炉子,把铜熔液倾注进模孔中。甲炉刚刚倾注完了,乙炉也跟着迅速倾注,丙炉再跟着倾注,这样,模子里的铜就会自然黏合。如果各炉倾注互相承接太慢,那些先注入的铜熔液都将近冷凝了,就难以和后注入的铜熔液互相黏合而出现夹缝。
大体而言,铸造铁钟的模子不用费掉很多油蜡,方法是:先用黏土制成剖成左右两半的或是上、下两截的外模,并在剖面边上制成有接合的子母口,然后将文字和图案反刻在外模的内壁上。内模要缩小一定的尺寸,以使内外模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这要经过精密的计算来确定。外模刻好文字和图案以后,还要用牛油涂滑它,以免以后浇铸时铸件粘模。然后把内、外模组合起来,并用泥浆把内外模的接口缝封好,便可以进行浇铸了。巨磬和云板的铸法与此相类似。
釜
锅是用来烧水煮饭的,因此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它。铸造锅的原料是生铁或者废铸铁器。铸锅的大小并没有严格固定的规格,常用的铸锅直径约二尺左右,厚约二分。小的铸锅直径约一尺左右,厚薄不减少。铸锅的模子分为内、外两层。先塑造内模,等它干燥以后,按锅的尺寸折算好,再塑造外模。这种铸模要求塑造功夫非常精确,尺寸稍有偏差,模子就没有用了。
模已塑好并干燥以后,用泥捏造熔铁炉,炉膛要像个锅,用来装生铁和废铁原料。炉背接一条可以通到风箱的管,炉的前面捏一个出铁嘴。每一炉所熔化的铁水大约可浇铸十到二十口锅。生铁熔化成铁水以后,用镶嵌着泥的带手柄的铁勺子从出铁嘴接盛铁水,一勺子铁水大约可以浇铸一口铁锅。将铁水倾注到模子里,不必等到它冷下来就揭开外模,查看有没有裂缝。这时锅身还是通红的,如果发现有些地方铁水浇的不足时,马上补浇少量的铁水,并用湿草片按平,不让锅留下修补过的痕迹。生铁初次铸锅时,需要这样补浇的地方较多,只有用废铁锅回炉熔铸的,才不会有隙漏(朝鲜国的风俗是,锅破了以后一定要丢弃到山中,不再回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