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第2旅在铁路被毁后,计雨亭果断的让部队轻装徒步机动终于在30个小时后到达了200多里外的淮安城,他的到来稳住了军心,他们用了6个小时快速的加固了本来建设缓慢的工事。当次日张军来进攻的时候,苏军兵力已经增加到了万人,一场大战以张军损死伤2000余人而结束,但是精疲力竭的苏军此时显然也没有办法发动新的进攻。于是,一度紧张的淮河战线就暂时稳定了下来。
再说李纯听到17师大败兵丢失了重装备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只是由于他相信现在再次换帅会导致军心进一步浮动才没有认真追究。李纯迅速采取了措施企图挽回局势,一方面他向吴佩孚求援,另一方面他要求议会给他更大的支持,于是江苏省议会就通过了增加军事拨款的法案,毕竟这是形式嘛,就算假的,也要假事真做。江苏省此时的军队第6师、苏军第1师部署在江宁一带,防卫安徽,19师部署在宜兴、江苏第2师、第3旅部署在苏州一带防卫浙沪。能够调用的只有在南通的第1旅,于是李纯就命令该旅增援淮河,同时为了度过淮河,李纯再次向淮和调拨了3门**,只不过这一次配备给了第3旅,与此同时,他还向我定购2个师的日械装备和12门**。看来他准备大干一场,他大概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再说吴佩孚在5月13日接到李纯的求援电后,他大感到机会来了。现在直系各军有超过35万人,而皖系东部沿海各军算起来也有超过35万之数,双方实力基本相当,但是一方面皖系各军较为分散,像山西、福建的军队都地处偏远,到底会不会参战还说不定呢?此外徐树铮的部队也很可能受到同盟的压力而不能参战,这当然加大了他的胜算。但是,如此大战,双方实力相当,胜负往往难以预料,吴佩孚虽然不可能放弃,但是显然也会大大的话一番心思。
此时吴佩孚虽然也像参战,但是在他的东面还有一个赵绸,这个赵绸当初本是在直皖之间摇摆的人,只是由于段祺瑞的逼迫,他才会加入直系阵营的。后来他的领地又被吴分掉了一半,只是由于吴的武力强大才会不吭声的。自然,吴佩孚为了支援他,每年都会援助他一些,毕竟赵绸的领地除了耕地,几乎什么都没有。不过,战场上瞬息万变,难保他不会携兵自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他推入战火,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后方安全。
于是,吴就以安徽督军相诱,想让赵部的豫军打个先锋,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可能获得整个河南,另一方面,也可借着赵绸扩张势力,同时去掉自己的负担,他当然也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何况他可比不得同盟,地处边疆,别人够不着,他是完全相反,地处中原四战之地。这也是发牌的一种方式,一下子发出所有的底牌显然不是智者作为。于是14日,豫军以张文生“践踏民主,不服国法”为由宣布对张文生发动战争,当然所谓不服国法就是从来没有地区可以自治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