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我给领导开小车 > 第二十二章(4/6)

第二十二章(4/6)

洋人的龙脉,可谓一箭双雕。

尽管风水师的徒弟分析得头头是道,把国民政府衙门给弄懵了,明明是帮日本人毁我中华大地的瑞气,咋说成把东洋人给冲垮了哩?真要是这么玄乎,那让风水大师们掐指一算计,小日本的岛屿早沉没海底了,何必咱跟鬼子刀光见血地肉搏了这么些年哪。反正是吃不透这里面的玄机,实在太深奥了,于是推托说:谁杀了你师父你找谁讲风水去,有必要提醒你一句,共产党可都是无神论者,只相信枪杆子,拿尺子丈量山水,他们是不感兴趣的。

也就是那次专家考证,坚定了老头子"翼王柱"流落民间的信念,文化局不是清闲部门吗,西山上的古塔因为卖国贼的骂名而浪费了古迹材料,假如能挖掘出"翼王柱"的下落,那完全可以打造成"圣地"旅游品牌来,毕竟太平军打过洋鬼子,打过洋鬼子那就是民族英雄,甭管窝里头咱是咋你死我活地残酷斗争的,一旦枪口朝向了外寇,就是龙的传人哪!

老头子跟"柱子"较劲时碰巧是老萧刚到任秘书长的日子,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不是?萧大秘亲自挂头指导文化战线的广大干部,开动脑筋,放手发动群众,深入到小街小巷,搜集线索,不放过蛛丝马迹,只为了那叫市长大人想入非非的一根石柱。铁棒磨成针,工夫不负有心人,萧大秘最终俘获的有价情报居然来自老头子的根据地——A县。原来呀,在A县的峻山丛林里有个石头村,从年代上看属于古村落了,时代再变迁,那地方依旧保持着石头特色,是地道原生态村落,地质地貌、风土人情都刻下了老祖宗农业时代的记号,包括当地的诡异传统:池塘堤是用坟墓石碑垒成的,一色的青石板,上面貌似曾经刻满了文字,但具体年代远已被剥离成一撇一捺简单的刀痕了,分不清具体年代,能识别的也都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至于说那些墓碑从何而来,无人知晓,石头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只知道是祖辈们留下的。为此老头子在A县打造"搬石造田"愚公精神时,也特意请来专家考证,生怕破坏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文物。考证结果叫老头子很沮丧,既没有王公贵族,也没有侯门名胄,套用专家们的话说:顶多是些财主老爷残留下的断碑。萧大秘不愧是拿教鞭子出身的,爱做文字游戏,因为他发现这村落没有杂姓,都是郑姓,刚好跟传说中的那位搬走"翼王柱"衙门差役姓氏相同,于是顺藤摸瓜,驻扎进了当地村委会。村主任最终被大秘书长的敬业精神所打动,担着不孝子孙的骂名领着秘书长翻山越岭,在一座寺庙里找到一位百岁老和尚,此人正是差役的堂侄。老和尚眼瞅着就快圆寂了,所以跟这位秘书长不再打哑谜,支走旁人后,证实了传说中的"翼王柱"确实是被自己的堂叔移走的。随后老和尚手指后殿叹息曰:先前此柱乃本寺定殿神物,只可惜香火不旺,袈裟支离破碎,寺庙日渐衰落,为重修佛像,老衲只得委屈神柱,挪作他用矣…

再问,老和尚垂耳不语了。等秘书长第二天再次光临寺庙时,老和尚已打坐圆寂,香案上一张黄纸上留下一首诗:翼王神柱擎龟池,小役驮柱避尘土。半张嘴巴吐黄金,功秋千代溃一户。到手的凤凰就这么飞了,萧大秘真是万念俱灰,恨不得即刻削发为僧呀。痛定思痛后,才从村主任口里得知,说大概是十多年前,寺庙来了一位特殊的香客,那人便是诗里所描述的"半张嘴巴",嘴唇缺了一块肉。有一天是清明节,村里按照旧俗都要来朝拜圣物,可到了后殿却发现那根定庙宝物不见了,老和尚只说:昨晚翼王乘雨而来,山高路滑,拿石柱当拐下山了…

没了圣物,村里人不再上寺庙上香叩拜了。等过了一阵子,村里人忽然发现山巅上的寺庙焕然一新了,好奇地登山进庙,这才知道佛像身上镀了金粉。老和尚笑曰:翼王带着太平军忙活了几天几夜,把整个寺庙修缮一新了。

就这样,没了"翼王柱",寺庙的香火反而旺了,都说是翼王显灵了。

神秘的"半张嘴巴"到底是谁,随着老萧带回去的情报,从政府大院流窜到了大街小巷,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还蹲在号子里的"半边嘴",说就是他这个壹号司机用奥迪驮上满袋子钞票上的山,偷梁换柱将"翼王柱"埋进了他主人家的祖坟后面。反正说得有鼻子有眼,连街头上算卦的也念念有词:柱擎急流,岂能入黄土哉?大忌也!人心腐,棺木烂,牢狱大灾!

【1】【2】【3】【4】【5】【6】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