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召公的脸上。这个世界上太多得意的人。从前是我的大哥,如今他被自己架在炉火上烤,现在是我的二哥…我也得意。我怎么不能得意。二哥说过,他会照顾我,会比大哥更好的关心我。二哥的荣辱,关系到我的荣辱,我的得意悄悄的跟随着他的嚣张,如同猎豹追踪猎物一样。
帷幕里说了什么话,二哥和周公并排趴在地下,连连叩首。事就这样成了。
屏风后面,响起早已准备好的洪钟大吕之声,那是我再不能熟悉的曲调。我低着头,心跟着音乐跳动着,等待着过门结束。
在场所有的喧闹忽然低沉下去,因为一个不太大的声音唱了起来。那是流梳公主。
歌声象轻轻吹向草原的春风,以让人几乎察觉不到的速度和力量,无形无质的向四方散去。其他的声响刹那间被荡涤得干干净净,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这一个声音。
仲昆在歌声响起的同时,举起了手中的木剑。他划出一个优雅的姿势,腾身而起,剑锋直指苍穹,又拥身而下,在场中缓缓的划了个圆圈。这个圈子划得并不急,可是那支木剑飘飘的,竟然渐渐发出了低沉的嗡鸣声。
如我所预料的那样,大哥的脸色变了。
在秋日高高的天下,伴随着流梳公主黄莺出谷般的歌声,仲昆舞出几近完美的舞步。他轻松的舒展着自己的身躯,手臂轻扬,脚步轻点,在台上转出一个、两个、十个…
…无数个圆润的圈子。他整个人都被自己转出的圈子包围起来。那种协调的、绵绵不绝的圈子象无数圈同心光圈。光圈在扩张、在放大,仿佛太阳落到了场中,渐渐的无法逼视,人们难耐的转过脸去,只听见木剑破空之声如风声刮耳,而且越来越大。
在那个下午表演的,绝对是整个历史上最完美灿烂的表演。
我喜欢完美的计划。
和我事先与偃师商量的一样,仲昆舞着剑,随着节拍,渐渐的靠向平台的右前方,也就是事先算好的大哥坐的位置。他的身体和剑都在靠近这个国家最孔武有力的人。那圈子卷起的风和剑气,也渐渐的逼迫上去。坐在大哥身旁的五宰有点坐不住了。
但我的大哥,仍然象块石头一样杵在那里。我甚至轻轻的笑了一下,因为我早料到会这样。传说大哥在征战的时候,会一直坐在中军车上,不管是打胜还是战败,中军的车都只能向前不能向后。
传说当然是假的。我大哥有时候也站起来割车两旁来不及逃窜的敌军的脑袋。
但这一次,他是被打败了。一尊神被打败,你会发现他全身都是窟窿。
我斜眼看看召公。他正襟危坐在周王之前,笑吟吟的注视着场中的表演。今日他的职责是主持大典活跃气氛,所以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很自然的大声说话。
“大亦哉!畏山川之高俊!”他举一扇子,又用力放下,提醒人们的注意“古来有如征夷大将军之威仪乎?战必胜,攻必克。此次西狄一战,略城掳民,开扩疆土三千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是事先安排好的。在大典上一定要公开的称赞大哥的胜绩,广与臣下诸侯知晓,无论如何要保住朝廷的脸面。大哥自己也知道。所以他是不会认为这是公开的诋毁。但时间并不是此时。此刻全场的重心都在仲昆的表演上,除了台上的人,谁也不会听到召公的说话。我真是佩服召公到五体投地,因为仲昆在这一瞬间会做的动作,我只跟他说过一次。
我也佩服我自己,因为事实将证明我对自己亲爱的二哥的了解程度。
没有旁的人听得到,二哥“哧”的一声笑了出来。
这一声,对另一边坐着的石头来说,如同雷鸣一般响亮。大哥手不经心的摸向自己的佩剑。一团黑影恰在此刻划过他绷得紧紧的眼角,大哥全身一震“卡”的一声,宝剑半出,右脚踏下,半跪在了自己的坐位上。
全场“噢”的一声。
关于那一刻的记录,《周本纪》上说“王观木戏于台。木戏作武舞,偶过将军座。将军拔剑半。”
人人都看见,那个机关人舞着剑跳过征夷大将军的座位,将军拔剑在手。
周礼。没有人可以在王前拔剑。
大哥的脸色在日光下刹那间变得惨白。
“为贺王千寿,征夷大将军请为陛下前拔剑,与伶偶同舞。”召公拖长了嗓子,声音如利箭一样射进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二哥的脸上同时变色。
我说过了,那一天的天气,天高云淡。日光强烈,照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在经过了战乱的春夏,大周的天空终于明朗如昔。
大哥高大的身躯在那样的高天下,显得渺小无助。他在站起之前,连看了帷幕三次。帷幕中一点动静都没有。
没有动静就是动静。沉默已经说明了一切。
大哥在自己的席上站了良久,终于“刷”的一声抽出长剑,将剑鞘丢开,垂手走到场中。
什么也不能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