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思念早逝儿子的父亲,这位敌先生的作为,真是罕见。”
陈长青道:“是啊,所以我也很受感动,一直在津贴他的生活,使他在生活方面,尽量舒服,好使这个空前伟大的玉雕,得到完成,你看到了那玉雕像,就会知道那值得,在这个雕像之中,充满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爱。”
我笑了起来:“你快可以改行做诗人了。”
陈长青有点忸怩:“是真的。”
说话之间,车子已经驶离下市区,我知道陈长青有的是钱,他既然说维持敌文同的生活,那么敌文同生活一定不会坏,可是我也没有想到,好到这种程度。
当车子在一幢看来相当古老,但是极有气派的大屋子的花园门口停下来之际,陈长青也留意到了我惊讶的神情,他解释道:“屋子本来是敌文同的,他押给了银行,我替他赎了回来。”
车子停下,我们下了车,四周围的环境,极其清幽,那花园也相当大,有许多比两层屋子还高的大树,其中几株石栗树,正开满了一树艳黄色的花朵,映着阳光,看来十分灿烂。
那时,正是初夏时分,花圃上,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把古老的屋子点缀得生气勃勃。
我一面跟着陈长青向前走去,一面道:“环境真不错,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不应该是一双哀伤的老年夫妇。”
我的话才说完,在一丛灌木之后,就传来了一个妇人的声音:“我们是为家健而活着,家健生前,不喜欢的事,我们不做,他喜欢的一切,我们照做,就像是他随时会回来一样。”
声音听来十分平静,但是在平静之中,却又有看一股极度的哀思,只有把哀愁当成了习惯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语调。而哀伤已成了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哀伤的深刻,也可想而知。
我循声看去,说话的女人,甚至没有直起身子来,仍然弯着腰,在修剪一簇康乃馨花,她满头白发,陈长青立时叫了她一声,她直起身子来。大约不到六十岁,样子和衣着都很普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眼神,充满了迷茫和无依,但是却又像在期待着甚么。
陈长青指着我:“敌太太,这位卫斯理先生,是我要好的朋友。”
敌太太礼貌地向我点着头,抬眼看,放下了手中的花剪:“请进去坐,长青老说起你。”
我也客套了几句,和他们一起进了屋子。一进屋子,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厅堂,可是那么大的一个厅堂之中,完全没有家俱陈设,只有在正中,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许多工具,看来是雕琢之用。
在桌子旁边,站着两个人,一个六十出头,身形相当高大,一头白发的老人,和一个身形和他相仿的年轻人——别笑我,我一眼看去,真以为是两个人面对面地站着,而老者还流露出一片慈爱的神色,正在年轻人的脸颊上,轻轻抚摸。
但是,我再看多一眼,我不禁发出了“啊”地一声,知道站在那里的,只是那个老者,那“年轻人”只是一座和真人一样的玉雕像,但是在雕像上,却又穿着真的衣服,所以才会在最初的一眼,给我这样的错觉。
那玉雕像生动之极,神态活现,充满了生气,我从来也未曾在一座雕像之中,看到过这样的生态,即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也不会给人以如此生动之感。
或许,由于雕像是白玉雏成的,所以流动着一种自然而晶莹的光采,这种光采,就给人以活生生的感觉。
我不由自主赞叹了起来:“真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