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群臣们认为扬帝置中原兵乱而不顾,携太子来北部边境地区巡幸的事实在不对,但都敢怒不敢言。心怀不满,又无计谋良策,只是郁闷地保持沉默。此时一个廷臣来到天子御前,此人叫萧捷。
萧硬是杨帝正妻萧皇后的弟弟。他是南朝梁帝国的皇族,当年是有可能成为天子的人物。现年四十二岁,任内史诗郎,是掌管朝廷机秘文件的要员,同时也有皇帝政务秘书的作用。他为人处事不像官僚,倒很像个学者。虔信佛教,带有超俗的气质。
“雁门城墙虽然坚固,但突厥方面若决心以牺牲三、四万人为代价强攻,终究难以防守,不如先以谈判拖延时间,抓紧与外部联系,请求援兵。”
与外部联系,谈何容易,城外十万突厥骑兵围得水泄不通,即使派遣使者也无法突围。萧用心生奇策。将救援有党的诏书用油纸包好,再拥上木片,然后扔在流经雁门城内的汾水河上。
确实奇迹出现了。扔在河上的木片在下游被人拣起,皇帝处于危难之中这一消息传到了外界。
在汾水河畔骑马的少年想给马儿饮水,来到河边,他发现靠近河边的水面上漂着一个奇怪的物体,踩着没膝的水把它拣了起来。少年叫李世民,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他阅读诏书,脸上英气焕发。
有关李世民的出生年月,史料记述不一。根据(资冶通助记载,这年他十六岁。他再次跃马飞奔,向父亲告急。得知杨帝危机的李渊,内心是怎么想的无人知道,总之,他让李世民和左屯冲大将军云定兴合作去救出天子。
云定兴和李世民率军急赴雁门,但若和突厥大军发生正面激战必无胜算。云定兴正苦思作战方案时,十六岁的李世民给他献上一计。
“突厥军全部是骑兵,行动迅速,但不适合打持久战。我军人数虽少,但可搞得旗帜林立,战鼓雷鸣,并散布流言,佯装大军到来。我想这个办法大概可行。突厥军不喜欢大兵团打持久战,多半会因厌战而拉兵。”
云定兴一听,如大梦初醒,立刻采纳这一方案。尽管有其他各种因素,心急的始毕可汗不喜欢长期对阵,能使杨帝胆战心寒,他就相当满足了,见状果然宣布撤兵,北方游牧民族无论进攻还是撤退都像疾风一样迅速。
杨帝得救了。受救于人的杨帝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罢免这次事件的功臣内史侍郎萧码的官职,并将其赶出宫廷,驱逐到边境地区。
对这一蛮横无理的处罚,萧划并不愤怒。他本来就是虔诚的佛教徒,对世间的权力地位机之淡漠。他悄然离开宫廷,去边境赴任。后来,他效忠后王朝,当了宰相,对唐的佛教政策有巨大的影响。(西游记)中也有他这号人物,在使太宗皇帝和玄类法师见面的事情起了重要作用。对荒用为什么做出这般处分呢?“真搞不憧…”廷臣们私下议论着。总之一定是汤帝心中不快,因为突厥突然袭击,他出驴技穷,无计无策。最大的责任他不愿自己担,就让萧划成了牺牲品。汤帝早已忘记援救有赏的许诺,结果没有一人得到他的思赏。
但有人没忘记这件事,那就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极有英气和霸气,他没有原谅杨帝的健忘。并不是他个人想要报赏。作为万乘之君竟随意失约,知思不报、有功不赏,成何体统?将来如何能要求臣民忠诚?李世民对杨帝的败政和暴政一直持批评态度。这次事件,使他对杨帝产生深刻的反抗心理。
“这种皇上不值得效忠!”
唐国公的次子这样念着:离开了雁门。
V
到大业十二年(公元六一六年),事态更加急剧恶化。
二月的一个夜晚,两只不知名的大鸟飞到皇宫的大业股,落到帷幕上大声呜no,黎明之时又飞离。四月,和叛军几经苦战的将军潘长文和十万叛军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五月出现日食,在吴郡
落下了大陨石。不祥事件接道而至,汤帝仍醉心于豪游,奢侈无度,
在景华宫大肆指萤,而在于夜间,于宽阔的庭园内放飞这几十万只
萤火虫,顿时呈现出青白色光云,充满神秘壮观的气氛,令官女们
大为惊叹。汤帝满怀喜悦,亲自弹琴作诗。
“萤光普照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