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书难,同行们都有
会,在翻译《修
院纪事》的整整一年的时间里,
上又增添了几许白发。1997年,若泽·萨拉
戈专程来北京参加该书的首发式,问我翻译的
受,我说,有时候遇到难译之
,我像笼
里的老虎一样独自在书房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嘴里嘟嘟囔囔地抱怨你这个作家给译者制造了这么多难解之谜,让译者绞尽脑
。听到这里,他几乎笑
声,说“两
文化和文字差别太大了”
我发现听众席上一阵动,我说:“我知
你们为什么议论纷纷,知
《修
院纪事》是一块‘难啃的骨
’。但是,君
一言,驷
难追,既然说
,就要尽其所能,把汉字变成原
原味的《修
院纪事》奉献给读者,决不‘糟蹋’了这本我喜
的好书!”
可惜,米格尔·托尔加去年以90龄去世。
范维信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虽然不乏文学家的幽默,但比较内向,不像亚多等
西作家们那样
情奔放。谈到他的文学创作,他问我已经看过哪些书,我说刚刚读完他的《修
院纪事》,非常喜
。他问我是不是准备翻译,我说想翻译,但现在不动手,因为我不想把他这么好的一本小说“糟蹋”了。为了让我以后翻译起来方便,他又送了我一本《修
院纪事》的英译本,英译本的书名改成了《布里蒙达和
尔塔萨尔》。
若泽·萨拉戈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很多朋友当面或打电话询问我对这位作家的印象。我觉得,他一直在以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风格和
沉得近乎冷酷的目光观察、分析和表现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人们。
这两位作家都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998年11月于北京永乐小区
但愿老作家有更多的作品问世,但愿他更多的作品能有中文译本,早与中国读者见面。
托尔加,一个是若泽·萨拉戈!”
对牙文学有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我在若泽·萨拉
戈当时在里斯本的寓所拜访了这位作家。
我常说,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个残酷的职业,永远不得停歇。但是,当你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你认为满意的译作呈献给读者的时候,那“得到极大报偿”的心情是难以言传的。
回到北京以后,我又把《修院纪事》看了两遍,由于上边说到的顾虑还是没有动手。1994年,澳门文化司署和
山文艺
版社
版的《
牙作家丛书》中第一本、埃萨·德·盖罗斯的小说《
济里奥表兄》问世,在澳门卢廉若
园举行首发式。我作为该书的译者在首发式上讲话之后,中文和
文传媒的记者们提
了一连串的问题。其中一个
文记者问:“请问范维信教授,你准备翻译的下一本书是什么?”我不假思考,脱
而
:“若泽·萨拉
戈的《修
院纪事》!”
确实,翻译《修院纪事》的过程中最大困难就在于文化和文字上的差异。首先,我对宗教一知半解,有时为了一个神的名称查很多资料仍然一无所获,只得请教外国朋友,再求教中国专家。如果作者用一个宗教典故“幽默”一下,那么要先
懂典故,然后再设法用中文确切地表达
来,既在不加“注释”(我认为,加注释是很令读者生厌的)的情况下让中国读者看明白,又不失去原文的幽默
。另外就是他的风格。莫说从
牙文变成我们的方块字,而且要“信、达、雅”就连同样使用
牙文的
西文学评论家卡洛斯·格拉耶鲁也说:“了解若泽·萨拉
戈的作品并非易事。他的小说节奏缓慢,句
很长,一个自然段有时长达几页,在叙述中的对话不用引号,仅用逗号隔开。”但是,这位评论家又说“一旦克服了这些障碍,适应了作者的风格,读过之后会顿觉豁然开朗,得到极大报偿。”对于这最后一
,我作为译者也
有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