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后之论者指明代王士,他在《豫志》中说:“余谓以
之多智,即七十二冢中,
尸犹不在也。”
(14)指浙江绍兴城南会稽山麓的禹。
(15)文武周公墓,过去相传在陕西咸城西北。但唐代萧德言等撰写的《括地志》则说:周文王、武王墓都“在雍州万年县(今陕西临潼渭
北)西南二十八里原上”并认为在咸
西北一十四里的是秦惠文王陵,在咸
西十里的是秦悼武王陵“俗名周武王陵,非也。”(16)《洗冤录》亦名《洗冤集录》,宋代宋慈著,共五卷,是一
关于检验尸
的书。滴血认亲见该书卷一《滴血》:“父母骸骨在他
,
女
相认,令以
上刺
血滴骨上。亲生者,则血
骨,非则否。”这一说法不合乎科学。
(5)八合思(1235—1280)即八思
,本名罗卓
参,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专区萨迦)人。佛教
僧。元中统元年(1260)封为“国师”
发掘宋陵的是元代江南释教总统(佛教首领)杨琏真迦,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发宋陵寝》记:元至元十五年(1278)十二月,杨琏真伽率徒役在浙江绍兴等地发掘宋代诸皇陵墓“至断残支
,攫珠襦玉柙,焚其胔,弃骨草莽间”;并下令“裒陵骨,杂置
枯骼中,筑一塔压之,名曰镇南。”当时有儒生唐珏、林德
分别收拾埋藏宋帝遗骸,被称为“义士”(6)曹
(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儿
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关于设“摸金校尉”事,见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
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躶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
涕,士民伤怀。
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
。”(7)曹
造七十二墓事,见宋代罗大经《鹤林玉
》卷十五:“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
疑冢也。”
(17)“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孔丘的话,见《论语·为政》。宋代朱熹注:“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
(8)后之诗人指宋代俞应符。他在咏曹诗中说:“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垅。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载《南村辍耕录·疑冢》)
(10)邙山在河南洛城北,东汉至唐宋等朝的王侯公卿多葬在那里。这些坟墓历代被人屡次发掘,晋代张载《七哀诗》就说到:“北邙何垒垒,
陵有四五…季世丧
起,贼盗如豺虎;毁壤过一杯,便房启幽
;珠柙离玉
,珍宝见剽虏。”
(12)“路止宿
”《论语·宪问》中载有“
路宿于石门”的话,后人就在山西平定附近石门的地方建立“
路止宿
”石碑;但据《论语》汉代郑玄注:“石门,鲁城外门也。”(13)“孔
小天下
”《孟
·尽心》有“孔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的话,后人就在泰山
上竖立“孔
小天下
”的石碑。
(11)志石古代放在墓中镌有死者事略的石刻。下底上盖,底石刻有关于死者生平的铭文,盖石刻有“某某之墓”字样,以便后来山丘变化时得以辨识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