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刀锋 > 译者序(2/4)

译者序(2/4)

回欧洲后便写了以更为主角的《月亮和六便士》。他继续游历远东、国、欧洲、北非等地,写的短篇小说、小说和游记都广受迎。二十年代末,他与结婚十年的妻西里?威尔康姆离婚。

一九二八年,在法国里维埃拉的法拉特角买下一幢曾属于比利时国王的别墅,继续写作。《寻作乐》以托斯?哈代为蓝本,是他始终最喜的一小说,但书中的主角却是一个随便与人发生关系的女西。我个人觉得它并不是一成功的小说,但是,它的矛所指,却是英国的那清教徒的德观。他对西毫无指摘,但对书中那个预备为哈代写传的小说家(后来他承认是指与他同时的英国小说家休?沃波尔[注])的讽刺,文笔却极为犀利。在书中,他还离开主题,和另一个小说家伊夫林?沃[注]争论用第一人称写小说的问题。沃认为用第一人称写小说是可鄙的,姆则认为人年事愈长,愈觉得对别人的理解不够,因此,只想从个人的角度来写自己所要写的人。大约余怒未息,就在次年他版了一短篇小说集,即以《第一人称》为名。

由于童年在法国度过,青年时期在法国养过病,中年后又定居法国,并且经常旅行,姆可说是一个最没有英国气的英国作家。他的外祖母居孀之后,曾经带领两个女儿——大女儿就是姆的母亲——来法国以写小说和儿童文学谋生;姆好象不但继承了他外祖母的写作才能,而且继承了她的亲法国倾向。在《寻作乐》中,他曾经提到狄福、斯特恩、萨克雷、狄更斯、艾米丽?朗特和尔?普鲁斯特这些小说家“在世时那样有名,但是,现在无疑已经被人忘却了”这里面,除掉最后一个是法国人外,其余的都是英国小说家,而且是英国小说的半江山。

他好象特别和狄更斯过不去。在《总结》中他写“现实主义是相对的。最现实主义的作家,由于兴趣的引导,常常歪曲自己的人。他通过自己的睛看他们…才气越大,个,他的人生图画越是光怪陆离。有时,我觉得,后代如果要知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最好别去看那些独树一帜的作家,而去读那些平庸的作家,因为他们由于平庸,反而能把周围环境描写得更忠实。这些人我不想提他们的名,因为尽后世肯定会欣赏他们,被标志为平庸总是不称心的事情。不过我觉得应当承认,人们在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小说里,比在狄更斯的小说里更能看到真实的人生图画。”然而尔扎克、莫泊桑、司汤达对他的影响,他始终没有否认过。

《刀锋》依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这个人脆不再是作者惯用的阿辛登笔名,而是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名实姓。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大战的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趋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到迷惘,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这也是姆在《总结》中提过的)。复员后,拉里既不肯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

他的戏剧、小说和短篇小说有许多于他在世时都拍成电影;这在当代作家中也是少见的。

尔扎克的石河中的比喻,他在《刀锋》中曾一再运用而不自觉。尔扎克小说中的一些人,他提到时就象我们对《红楼梦》中的人一样熟悉。他的短篇小说不但受莫泊桑的影响,而且为他赢得了“英国莫泊桑”的声誉。

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黎;两年后,和未婚妻解约,又从黎遍游世界各地,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薄产分散给亲友,自己返回国,当一个自其力的租汽车司机,打算隐人海,以终天年。小说以拉里为中心,描绘了许多国男女,有拉里的未婚妻,贪图质享受的伊莎贝儿;有以买卖古董起家,一心想钻际社会的艾略特?谈波登;有脑简单但心地忠厚的格雷?图林,他原是百万富翁的独生,但是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大崩溃使他破了产,他是个只知生意发财的典型国社会产;有伊莎贝儿的同学,索菲?麦唐纳,因丈夫和儿在车祸中丧命,被夫家放逐到黎来过着堕落的生活,终于被不逞之徒杀害;还有一个模特儿兼女的法国女苏姗?鲁维埃,和拉里与作者都相识,

二次大战爆发后,姆由尼斯避难到英国,继而赴国居住,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返回里维埃拉的故居。在国期间,他版了《刀锋》(一九四四年四月,英国版晚三个月);这是一杰作,版后不但受到广大读者迎,而且受到弗吉妮亚?伍尔芙夫人[注]那个严峻的批评家的称许。《总结》(一九三八)虽然带有自传质,但主要是叙述他的相当实事求是但不随俗的文学见解和人生哲学;这书应和《一个作家的笔记本》(一九四四)作姊妹篇读。他死时九十一岁,造有一女。

【1】【2】【3】【4】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