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通往蜘蛛巢的小路 > 作者序第一部分(3/4)

作者序第一部分(3/4)



在这本小说里(我最好言归正传。现在就为“新写实主义”写下辩护状,是言之过早了些;甚至,在今日分析我们为何和“新写实主义”决裂,都还比较贴合我们的情绪),那个文学时期的陈迹和作者少年时代的刻痕交织一起。在小说末尾,暴力和性的主题都被激化,而这样的手法看起来是太过天真的(而今日的读者则可以适应更加火辣的口味),也太过勉强了(作者后来的作品中,暴力和性都只是外围的、暂时的主题,而此可知作者无心于此)。

这本小说塞入了意识型态的论点。这种手法看来真是太天真、太勉强了,更何况像这样的一个故事根本就建立在一种截然不同的基础上:在语言和意象方面,都是直接呈现、客观叙述的风格。为了要满足意识型态的需求,我使出一招权宜之计:我将所有的理论思考全放在第九章之中;在风格上,这特别的一章和书中其它章节有很大的差异。第九章收纳了政治委员金姆的思维,这一整章简直就像插在一本小说中腰的序文。果然,这样的权宜之计惨遭我的早期读者全面批评,他们进而劝我将这一整章砍去。我明白,这本书并没有完好的一统性格(在那年头,风格的统一性是美学的少数评断准则之一;不同风格和语言交杂并置的手法在今天虽然风光,但是在早年却还没有流行),但我坚持不改:这本书就是这副德性了,充满综合的、不规矩的元素。

后来文学批评的另一个焦点,就是语言-方言的主题。在此,这个主题的面貌还处于初步阶段:方言凝结成为色块(然而在我较晚的作品中,我试着将方言完全吸收在语言中,宛如重要却隐形的血浆);有时候好像很可贵、有时又流溢而来的,质地不均匀的文字,则全都用来呈现直接的描述;俗民文化(俗谚、歌谣)详列出来,像纪录片一般,简直达到民俗研究的水平…。动词的时态是个问题:因为方言中并没有“简单过去式”,此外光用“完成式”又太单调了,于是我便决定以“现在式”写下这整本小说…。

另外(我继续罗列时代的符号,这些符号或属于我,或遍及众人。在此时写下的序文必需具有批判性,才会显得有意义),描述人物性格的方式也该留意:夸张怪诞的相貌,扭曲的面容,暧昧的、俗世的、群众的戏剧。意大利的文学和造型艺术错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表现主义”(注10)盛会,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达至高峰。或许,意大利那段时期的标签应该是“新-表现主义”而不是“新写实主义”吧。

【1】【2】【3】【4】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